第十章 荀子以前的儒家(1 / 3)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篇》也有此語。誠之作思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又說“誠之”之道: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行”的範圍,仍隻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與《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略相同。

《大學》、《中庸》的長處隻在於方法明白,條理清楚。至於那“格物”二字究竟作何解說?“尊德性”與“道問學”究竟誰先誰後?這些問題乃是宋儒發生的問題,在當時都不成問題的。

第二,個人之注重

我從前講孔門弟子的學說時,曾說孔門有一派把一個“孝”字看得太重了,後來的結果,便把個人埋沒在家庭倫理之中。“我”竟不是一個“我”,隻是“我的父母的兒子”。例如“戰陳無勇”一條,不說我當了兵便不該如此,卻說凡是孝子,便不該如此。這種家庭倫理的結果,自然生出兩種反動:一種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如楊朱的為我主義,不肯“損一毫利天下”;一種是極端的為人主義,如墨家的兼愛主義,要“視人之身若其身,視人之家若其家,視人之國若其國”。有了這兩種極端的學說,不由得儒家不變換他們的倫理觀念了。所以《大學》的主要方法,如上文所引,把“修身”作一切的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都是修身的工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效果。這個“身”,這個“個人”,便是一切倫理的中心點。

《孝經》說:

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大學》說:

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兩句“自天子至於庶人”的不同之處,便是《大學》的儒教和《孝經》的儒教大不相同之處了。

又如《中庸》說: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曾子說的“大孝尊親,其次弗辱”,這是“思事親不可以不修身”。這和《中庸》說的“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恰相反。一是“孝”的人生哲學,一是“修身”的人生哲學。

《中庸》最重一個“誠”字。誠即是充分發達個人的本性。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一句當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句合看。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著這天性做去,若能充分發達天性的誠,這便是“教”,這便是“誠之”的工夫。因為《中庸》把個人看作本來是含有誠的天性的,所以他極看重個人的地位,所以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所以說:“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所以說: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篇》也有此語。誠之作思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又說“誠之”之道: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行”的範圍,仍隻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與《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略相同。

《大學》、《中庸》的長處隻在於方法明白,條理清楚。至於那“格物”二字究竟作何解說?“尊德性”與“道問學”究竟誰先誰後?這些問題乃是宋儒發生的問題,在當時都不成問題的。

第二,個人之注重

我從前講孔門弟子的學說時,曾說孔門有一派把一個“孝”字看得太重了,後來的結果,便把個人埋沒在家庭倫理之中。“我”竟不是一個“我”,隻是“我的父母的兒子”。例如“戰陳無勇”一條,不說我當了兵便不該如此,卻說凡是孝子,便不該如此。這種家庭倫理的結果,自然生出兩種反動:一種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如楊朱的為我主義,不肯“損一毫利天下”;一種是極端的為人主義,如墨家的兼愛主義,要“視人之身若其身,視人之家若其家,視人之國若其國”。有了這兩種極端的學說,不由得儒家不變換他們的倫理觀念了。所以《大學》的主要方法,如上文所引,把“修身”作一切的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都是修身的工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效果。這個“身”,這個“個人”,便是一切倫理的中心點。

《孝經》說:

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大學》說:

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兩句“自天子至於庶人”的不同之處,便是《大學》的儒教和《孝經》的儒教大不相同之處了。

又如《中庸》說: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曾子說的“大孝尊親,其次弗辱”,這是“思事親不可以不修身”。這和《中庸》說的“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恰相反。一是“孝”的人生哲學,一是“修身”的人生哲學。

《中庸》最重一個“誠”字。誠即是充分發達個人的本性。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一句當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句合看。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著這天性做去,若能充分發達天性的誠,這便是“教”,這便是“誠之”的工夫。因為《中庸》把個人看作本來是含有誠的天性的,所以他極看重個人的地位,所以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所以說:“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所以說: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孝經》說: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