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荀子以前的儒家(2 / 3)

《孝經》的最高目的是要把父“配天”,像周公把後稷配天,把文王配上帝之類。《中庸》的至高目的,是要充分發達個人的天性,使自己可以配天,可與“天地參”。

第三,心理的研究

《大學》和《中庸》的第三個要點是關於心理一方麵的研究。換句話說,儒家到了《大學》、《中庸》時代,已從外務的儒學進入內觀的儒學。那些最早的儒家隻注重實際的倫理和政治,隻注重禮樂儀節,不講究心理的內觀。即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似乎是有點內省的工夫了。及到問他省的甚麼事,原來隻是“為了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還隻是外麵的倫理。那時有一派孔門弟子,卻也研究心性的方麵。如王充《論衡·本性篇》所說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論性情與周人世碩相出入。如今這幾個人的書都不傳了。《論衡》說:“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善惡在所養。”據此看來,這些人論性的學說,似乎還隻和孔子所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話相差不遠。若果如此,那一派人論性,還不能算得“心理的內觀”。到了《大學》便不同了。《大學》的重要心理學說,在於分別“心”與“意”。孔穎達《大學疏》說:“揔包萬慮謂之心,為情所憶念謂之意。”這個界說不甚明白,大概心有所在便是意。今人說某人是何“居心”?也說是何“用意”?兩句同意。大概《大學》的“意”字隻是“居心”。《大學》說: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如今人說“居心總要對得住自己”,正是此意。這一段所說,最足形容我上文說的“內觀的儒學”。

大凡論是非善惡,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從“居心”一方麵(Attitude;Motive)立論,一種是從“效果”一方麵(Effects;quences)立論。例如秦楚交戰,宋牼說是不利,孟軻說是不義。義不義是居心,利不利是效果。《大學》既如此注重誠意,自然偏向居心一方麵。所以《大學》的政治哲學說: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又說: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

這種極端非功利派的政治論,根本隻在要誠意。

《大學》論正心,與《中庸》大略相同,《大學》說: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顏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豐坊石經本有此二十二字,周從龍《遵古編》雲:舊原有此二十二字,後為唐明皇削去)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大學》說的“正”,就是《中庸》說的“中”。但《中庸》的“和”,卻是進一層說了。若如《大學》所說,心要無忿懥、無恐懼、無好樂、無憂患,豈不成了木石了。所以《中庸》隻要喜怒哀樂發得“中節”,便算是和。喜怒哀樂本是人情,不能沒有。隻是平常的人往往太過了,或是太缺乏了,便不是了。所以《中庸》說: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了,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明行兩字,今本皆倒置。今據北宋人引經文改正)

《中庸》的人生哲學隻是要人喜怒哀樂皆無過無不及。譬如飲食,隻是要學那“知味”的人適可而止,不當吃壞肚子,也不當打餓肚子。

孟子

一、孟子考

孟軻,鄒人。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孟子的生死年歲,頗不易考定。據明人所纂《孟子譜》,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死於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年八十四。呂元善《聖門誌》所紀年與《孟子譜》同。此等書是否有根據,今不可知。但所說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頗近理。(臧庸作《孟子年表》以已意移前四年,似可不必)近人考證孟子見梁惠王時當為惠王後元十五年左右。《史記》說在惠王三十五年,是不可信的。若孟子生在烈王四年(西曆前372),則見惠王時年已五十餘,故惠王稱他為“叟”。至於他死的年,便不易定了。《孟子譜》所說,也還有理。若《孟子》書是他自己作的,則書中既稱魯平公的諡法,孟子定死在魯平公之後。平公死在赧王十九年(《通鑒》作十八年),《孟子譜》說孟子死在赧王二十六年(西曆前289),似乎相差不遠。但恐《孟子》這書未必是他自己作的。

二、論性

孟子同時有幾種論性的學說。《告子篇》說:

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

孟子總答這三說道:

乃若其情(翟灝《孟子考異》引《四書辨疑》雲:“下文二才字與此情字上下相應,情乃才字之誤。”適按:孟子用情字與才字同義。《告子篇》“牛山之木”一章中雲:“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嚐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又雲:“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嚐有才焉,此豈人之情也哉。”可以為證),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乏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