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依我看來,荀卿遊齊,大概在齊襄王之後,所以說他“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騶衍、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這文理很明顯,並且與荀卿一生事跡都相合。
至於《鹽鐵論》所說,荀卿至李斯作丞相才死,那更不值得駁了(李斯作丞相在前213年。當齊襄王死後五十二年了)。
我這一段考據,似乎太繁了。我的本意隻因為古人對於這個問題,不大講究,所以不嫌說得詳細些(參觀第六篇第一章),要望學者讀古書總須存個懷疑的念頭,不要作古人的奴隸。
二、《荀子》
《漢書·藝文誌》:《孫卿子》32篇,又有賦10篇。今本《荀子》32篇,連賦5篇、詩兩篇在內。大概今本乃係後人雜湊成的。其中有許多篇,如《大略》、《宥坐》、《子道》、《法行》等,全是東拉西扯拿來湊數的。還有許多篇的分段全無道理:如《非相》篇的後兩章,全與“非相”無幹;又如《天論篇》的末段,也和“天論”無幹。又有許多篇,如今都在大戴小戴的書中(如《禮論》、《樂論》、《勸學》諸篇),或在《韓詩外傳》之中,究竟不知是誰抄誰。大概《天論》、《解蔽》、《正名》、《性惡》四篇全是荀卿的精華所在。其餘的20餘篇,即使真不是他的,也無關緊要了。
三、荀子與諸子的關係
研究荀子學說的人,須要注意荀子和同時的各家學說都有關係。他的書中,有許多批評各家的話,都很有價值。如《天論篇》說:
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同伸)。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宋子即宋鈃。他說:“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荀卿似是說他隻有見於少數人的情性,卻不知多數人的情性。楊倞注似有誤解之處)。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
又如《解蔽篇》說:
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俗(楊雲:俗當為欲)謂之,道盡嗛矣(楊雲:嗛與慊同,快也)。由法謂之,道盡數矣。由勢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又《非十二子》篇論它囂、魏牟“縱情性,安恣睢,禽獸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陳仲、史魷“忍情性,綦谿利忮,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墨翟、宋鈃“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慢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慎到、田駢“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下修”王念孫校當作“不循”似是),……不足以經國定分”。惠施、鄧析“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王校惠當作急);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子思、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遠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韓詩外傳》無子思、孟子二人)。
所以依我看來,荀卿遊齊,大概在齊襄王之後,所以說他“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騶衍、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這文理很明顯,並且與荀卿一生事跡都相合。
至於《鹽鐵論》所說,荀卿至李斯作丞相才死,那更不值得駁了(李斯作丞相在前213年。當齊襄王死後五十二年了)。
我這一段考據,似乎太繁了。我的本意隻因為古人對於這個問題,不大講究,所以不嫌說得詳細些(參觀第六篇第一章),要望學者讀古書總須存個懷疑的念頭,不要作古人的奴隸。
二、《荀子》
《漢書·藝文誌》:《孫卿子》32篇,又有賦10篇。今本《荀子》32篇,連賦5篇、詩兩篇在內。大概今本乃係後人雜湊成的。其中有許多篇,如《大略》、《宥坐》、《子道》、《法行》等,全是東拉西扯拿來湊數的。還有許多篇的分段全無道理:如《非相》篇的後兩章,全與“非相”無幹;又如《天論篇》的末段,也和“天論”無幹。又有許多篇,如今都在大戴小戴的書中(如《禮論》、《樂論》、《勸學》諸篇),或在《韓詩外傳》之中,究竟不知是誰抄誰。大概《天論》、《解蔽》、《正名》、《性惡》四篇全是荀卿的精華所在。其餘的20餘篇,即使真不是他的,也無關緊要了。
三、荀子與諸子的關係
研究荀子學說的人,須要注意荀子和同時的各家學說都有關係。他的書中,有許多批評各家的話,都很有價值。如《天論篇》說:
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同伸)。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宋子即宋鈃。他說:“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荀卿似是說他隻有見於少數人的情性,卻不知多數人的情性。楊倞注似有誤解之處)。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
又如《解蔽篇》說:
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俗(楊雲:俗當為欲)謂之,道盡嗛矣(楊雲:嗛與慊同,快也)。由法謂之,道盡數矣。由勢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又《非十二子》篇論它囂、魏牟“縱情性,安恣睢,禽獸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陳仲、史魷“忍情性,綦谿利忮,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墨翟、宋鈃“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慢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慎到、田駢“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下修”王念孫校當作“不循”似是),……不足以經國定分”。惠施、鄧析“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王校惠當作急);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子思、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遠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韓詩外傳》無子思、孟子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