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說客觀的法度可以免“以心裁輕重”的大害。此處慎子用鉤策比“法”,說法之客觀性最明白。此可見中國法治主義的第一個目的隻要免去專製的人治“誅賞予奪從君心出”的種種禍害。此處慎到雖隻為君主設想,其實是為臣民設想,不過他不敢說明罷了。儒家雖也有講到“法”字的,但總脫不了人治的觀念,總以為“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語,見《離婁篇》)。慎到的法治主義首先要去掉“建己之患,用知之累”:這才是純粹的法治主義。
慎到的哲學根本觀念——“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有兩種結果:第一是用無知的法治代有知的人治,這是上文所說過了的。第二是因勢主義。《天下篇》說:“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慎子》也說:
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即《天下篇》之“道”化即《天下篇》之“教”)。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人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
這是老子、楊朱一支的嫡派。老子說為治須要無為無事。楊朱說人人都有“存我”的天性,但使人人不拔一毛,則天下自然太平了。慎到說的“自為”,即是楊朱說的“存我”。此處說的“因”,隻是要因勢利用人人的“自為”心。(此說後來《淮南子》發揮得最好。看本書中卷論《淮南子》)凡根據於天道自然的哲學,多趨於這個觀念。歐洲18世紀的經濟學者所說的“自為”觀念(參看亞丹斯密《原富》部甲第二篇),便是這個道理。
上文引《天下篇》說慎到的哲學道,“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遠,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這也是說順著自然的趨勢。慎到因勢主義,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上文說的“因人之情”;一種是他的“勢位”觀念。《韓非子·難勢篇》引慎子道:
慎子曰:“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蟥同矣,則失其所乘也。賢人而詘於不肖者,則權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於賢者(適按服字下之於字係衍文,後人不通文法,依上句妄加者也),則權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於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眾也。堯教於隸屬而民不聽,至於南麵而王天下,令則行,禁則止。由此觀之,賢智未足以服眾,則勢位足以任賢者也。”
這個觀念,在古代政治思想發達史上很是重要的。儒家始終脫不了人治的觀念,正因為他們不能把政權與君主分開來看,故說:“徒法不能以自行。”又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他們不知道法的自身雖不能施行,但行法的並不必是君主乃是政權,乃是“勢位”。知道行政法所靠的是政權,不是聖君明主,這便是推翻人治主義的第一步。慎子的意思要使政權(勢位)全在法度,使君主“棄知去已”,做一種“虛君立憲”製度。君主成了“虛君”,故不必一定要有賢智的君主。荀子批評慎子的哲學,說他“蔽於法而不知賢”,又說“由法謂之,道盡數矣”。(《解蔽篇》)不知這正是慎子的長處。
以上說慎到的哲學。《天下篇》說田駢、彭蒙的哲學與慎到大旨相同,都以為“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這就是上文“齊萬物以為首”的意思。
二、宋鈃、尹文
宋鈃,又作宋牼,大概與孟子同時。尹文曾說齊湣王(見《呂氏春秋·正名篇》。又見《說苑》、《漢書·藝文誌》作說齊宣王),大概死在孟子之後,若作西曆計算,宋鈃是紀元前360至290年,尹文是紀元前350至270年。
《漢書·藝文誌》有《宋子》18篇,列在小說家;《尹文子》1篇,列在名家。今《宋子》已不傳了。現行之《尹文子》有上下兩篇。
《莊子·天下篇》論宋鈃、尹文道:
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白,《釋文》雲,或作任)。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宋鈃、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也。……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內。……
這一派人的學說與上文慎到、田駢一派有一個根本的區別。慎到一派“齊萬物以為道”,宋鈃、尹文一派“接萬物以別宥為始”。齊萬物是要把萬物看作平等,無論他“有所可,有所不可”,隻是聽其自然。“別宥”便不同了。宥與囿通。《呂氏春秋·去宥篇》說:“夫人有所宥者,因以晝為昏,以白為黑。……故凡人必別宥,然後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別宥隻是要把一切蔽囿心思的物事都辨別得分明。故慎到一派主張無知,主張“莫之是,莫之非”;宋鈃、尹文一派主張心理的研究,主張正名檢形,明定名分。
《尹文子》也有“禁暴息兵,救世之鬥”的話。《孟子》記宋牼要到楚國去勸秦楚停戰。這都與《天下篇》相印證。《孟子》又說宋牼遊說勸和的大旨是“將言其不利”。這個正與墨家非攻的議論相同。《天下篇》說宋鈃、尹文“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此亦與慎到“自為”主義不同),又說:“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這都是墨家“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的精神。因此我疑心宋鈃、尹文一派是墨家的一支,稍偏於“宗教的墨學”一方麵,故不與“科學的別墨”同派。若此說是真的,那麼今本《尹文子》中“大道治者,則儒墨名法自廢;以儒墨名法治者,則不得離道”等句,都是後人加入的了(《荀子·非十二子篇》也以墨翟、宋鈃並稱)。
“見侮不辱,救民之鬥”,乃是老子、墨子的遺風。老子的“不爭”主義,即含有此意。(見第三篇)墨子也有此意。《耕柱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