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幾歲開始理財,30歲後讓人刮目相看(2 / 3)

古代一些王公貴族子弟,憑借自己或祖上的積累,享受著舒適的生活。錢花一分就少一分,花完了隻能變賣家裏的古玩字畫舊家具,等這些東西賣完,一切也就完了。在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中,同是富貴子弟的朱自治則不同,他依靠數量可觀的房產所獲得的豐厚的租金,過著悠然自得的富人生活。

相對而言,現代很多的白領和紈絝子弟情況何其相似!沒有科學的理財觀念,隻能在太陽下暴曬,又怎麼可能在大樹下乘涼呢?

窮人和富人表麵上的差別是誰錢多誰錢少,但本質上的差別卻是對待理財的態度。20幾歲理財就是在栽樹,樹長好了,30歲以後才能悠哉遊哉地躺在大樹下乘涼;沒有一棵大樹,淒風苦雨撲麵而來,哪裏來的舒適生活?!

財富給人無限自信,30歲後一定要有錢

30歲以後一定要成為一個有錢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那就給你一個理由先!

30歲以後不能說什麼年少輕狂了,不能說什麼青春洋溢了,30歲以後已經沒有任何時間可以去浪費了!30歲以後沒有了剛剛步入社會的艱澀難捱,也沒有了衝動和莽撞,也不會再為了所謂的理想去辭職,為了飯碗,不得不忍受上司和同事的惡氣。

30歲以後,必須成為一個有錢人,經濟上不獨立,必定收他人牽製,盡管這個人可能就是你的父母。這個世界就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沒有錢,怎麼可能做到無憂無慮呢?金錢是一個人安全感的最大來源,有了錢才不會看別人的臉色行事,拿人家的手軟,被侮辱甚至謾罵都有可能,失去了人格和尊嚴的人生,又談何精彩呢?

因為沒有錢,命運就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因為沒有錢,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喜歡的東西被別人奪走甚至是自己的女人;因為沒有錢隻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糊口度日,像生活在一個牢籠裏一樣,生活到處是一片灰暗!

小陳大專畢業以後,來到了北京,因為學的是軟件開發,又沒有工作經驗和實際能力的原因,半年多花了家裏很多錢,仍然沒有找到工作。實在沒有辦法,隻好去給一個物業公司當起了保安,每月拿1000多快,還經常在太陽下麵暴曬。有一天夜裏,還被幾個喝醉酒的流氓暴打了一頓,血流滿麵,在醫院裏住了幾個月,錢也花了不少,還得了腦震蕩,日子過的更艱難了。沒有辦法,隻好回家了。農村孩子,老大不小了,27歲了還沒有對象,看著年邁的父母在田地裏幹活,小陳的心都碎了,誰讓自己沒錢呢,活著真是生不如死啊。他整日籠罩在這種悲觀情緒之中,終於有一天受不了這種心理上的折磨,小陳喝農藥自殺了。

30歲以後,必須成為一個有錢人,沒有錢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失敗,什麼理想,什麼愛情都是建立在金錢的物質基礎上的,當然,我們不能說金錢能代表一切,但是,金錢的巨大力量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的。

財富能給人無限的自信,一個人可以不會打球、不會作詩、不會彈琴、不會做飯,可以什麼都不會,但是必須會賺錢。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錢包鼓鼓的更讓人放心和自信了。沒有錢就挺不直腰杆更何談自信呢?

20幾歲一定要學會理財,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賺錢。金錢能給人無窮的動力,金錢就是所有的行動的理由,必須成為一個有錢人,這是沒有理由的,因為這是必須的!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讓自己有錢,有了錢才能開展自己的事業,有了錢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了錢才能擁有完美的婚姻,有了錢才能有一個盡孝的心,有了錢才敢出去和朋友喝酒,有了錢才能揚眉吐氣地光耀門楣,有了錢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在《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也就是說,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一步領先,步步領先。上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這種“馬太效應”在社會中無處不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朋友多的人就會借助這些頻繁的交際交到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則往往一直孤獨;對於那些有名氣的人,由於經常出現在公眾場合,所以會更加的出名;那些本身就漂亮的人,往往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所以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裝束,從而變得更加漂亮。

在金錢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本錢比別人多10倍,那麼在投資回報率相同的情況下,其收益也比別人多10倍。就像中國的股市,那些有錢的大莊家可以興風作浪,而小額投資者卻總是血本無歸。實力雄厚的公司可以盡情地使用各種營銷手段推廣自己的產品,而那些沒錢的小企業隻能在夾縫中生存。

從20幾歲起學會理財,盡早地建立自己的理財方案,掌握馬太效應的規律,早發財,早成功,30歲以後的生活才會越來越滋潤。

小王和阿斌是大學時的同班同學,大學時學的是計算機行業,大學畢業後同時進入了一家效益不錯的電腦公司,開始做起了軟件開發的工作。小王和阿斌的學曆相同,能力也不分上下,因此他們進入公司後的收入也相差無幾。但是兩個人的理財觀念卻完全不同,小王屬於思想保守型的人,所以每次發薪水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幾乎全部的工資存進銀行,手中隻留下很少的一些錢。他所買的衣服很少超過100元以上,他也不會輕易的浪費一分錢。而阿斌卻有所不同,每次發工資後,阿斌也同樣去銀行存錢,但是他隻是把自己收入的1/2存進銀行,剩下的作為自己平時的日常開支,因此,和小王相比,阿斌的生活有滋有味。兩年之後,小王的賬戶上已經存了5萬元,而阿斌的賬戶上隻有3萬元。小王看著自己的積蓄比阿斌多出2萬元,於是對自己更有信心,希望自己可以存更多的錢。此時,剛好股市正處於一種直線上漲的良好趨勢,經朋友的介紹,阿斌取出自己僅有的3萬元的積蓄,購買了股票。兩年以後,原來的3萬元變成了10萬元,此時的股市情況已不如從前,於是他迅速出手,收回自己的資金,然後利用這10萬元,再加上手中的6萬元儲蓄,在一條繁華的商業街購買了一套價格16萬的門麵房,他開始把這套房子以每月3000元的租金出租。三年之後,這套門麵房的價格上漲為52萬,而房價已不再有上漲趨勢,於是他立即將房子出手,然後花50萬購買了一套80多平米的住房,為結婚做好了準備,一年後,他終於和相戀4年的女友結婚,而且還買了自己的私家車,小兩口過上了滋潤舒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