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妙觀察智“都是從觀察來的,要觀察世間,觀察眾生,觀察人生
有的人喜歡離群索居,喜歡過孤獨的生活。
孤獨的人容易沉入幻想。雖然許多偉大的成就都是從幻想開始的,但一個人的幻想如果脫離現實,總是為羨慕或盼望著不能實現的心願和永不滿足的欲望而苦悶著,這就不好了。
孤獨人的往往喜歡沉思。雖然許多有智慧的人喜歡沉思,從沉思中去深入智慧的秘藏,這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一個人從沉思中隨著妄想煩惱去飄浮、陷溺,那就不好了。
孤獨並不一定不好,但孤獨的人往往不能合群,這就不好了。如果一個人能適應合群的生活,又保持某些時候安靜、獨自的生活,這能使人從嘈雜的生活中得到休息,使人從冷靜中得到某些清醒。
我們的智慧,一定離不開對外界的觀察與接觸。
我們都知道成語"閉目塞聽",是用來比喻與外界隔絕、脫離現實。我們所處的世界豐富多彩,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發展必然要建立在盡可能多的和外界的接觸上,需要接受各種刺激。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如果曾經體驗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如果有機會領略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如果擁有豐富的知識、廣博的見聞和豐富的情感,那麼你對社會與人生體驗越深廣,就越能有效地把握自己,駕控好自己的命運之舟。可以說,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發展的必要條件。
佛教的理論也教導我們,在生活中多觀察的話,就能出智慧,叫"妙觀察智"。妙觀察智都是從觀察來的,觀察世間,觀察眾生,觀察人生。你觀察越多,再從佛法去理解,你會從隻注意自己而轉向注意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們。
沈括的《夢溪筆談》有這樣一個故事。大文學家歐陽修得到一幅古畫,畫的是一叢牡丹,在牡丹花下還臥著一隻貓,十分逼真。歐陽修看後不理解畫中之意,就去問當朝宰相吳正肅。吳正肅一看到畫就說:這是"正午牡丹"。歐陽修感到奇怪,問道:"何以見得是'正午牡丹'呢?"
吳正肅回答說:"畫上的牡丹花的花瓣分披、色澤濃豔而幹燥,正是中午牡丹花的樣子;花下貓的眼睛眯成一條縫,正是中午貓眼的形象;如果是清晨的牡丹,花瓣應是收縮而濕潤的,貓的眼睛應該是圓的。"歐陽修恍然大悟,對他的獨到細致的觀察感到十分佩服。
吳正肅對"正午牡丹"畫意的正確理解和客觀中肯的評說,其實是來自於他對事物的深入細致的觀察。而這種觀察力是來自他平時對事物的觀察和經驗的總結。
善於觀察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它會給我們很多成功的機會。然而,我們當中隻有少數的人是善於觀察的,很多人隻是感覺到了,但並沒有把這些信息傳遞給大腦,將信息加工和過濾,結果,就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意義。隻有用積極的心態去觀察,用開放的眼光看世界觀察我們周圍的機會,並時刻洞察未來,才能得到我們需要的東西。
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善於觀察自己周圍的同事。這能夠促使自己洞悉他們的心理、想法、欲求,能夠真正發現他們潛在的特質。每個人都不是天生要和別人作對,很多衝突都是出於誤會和不了解。觀察了同事,了解了他們的特點,在做事時就可以避免觸犯他們,和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
不同的人性格不同,做事的特點也不同,比如有的人非常講義氣,這時如果你想找他做什麼事,你也要表現得講義氣些,事情就好辦得多;如果有的人膽小怕事,你請他幫忙,一定要說明這樣的事情不會給他帶來任何的麻煩等等。抓住別人的特點,投其所好,才能很好地利用他們的力量。如果忽略別人的性格,勉強他們做不適合的差事,必然會受挫。
在工作中,還要學會去觀察那些做得比較好的人,看他們做事的方法、處理事情的原則,這對於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大有幫助的。同一份工作,同時進公司,有的員工做得好,而有的員工則遲遲不得要領,為什麼呢?因為前者更善於觀察老員工、先進員工的工作,善於吸取經驗罷了。
在人際交往中,要用積極的心態去觀察別人,要會發現對方的優點和缺點。要善於讚揚別人,善於從理解的角度真誠地讚美別人。要通過觀察,尋找對方的興趣點,比如在和別人談話時,有時候會發現對方雖然在聽,卻沒有用心,或者是轉移話題,跟你瞎扯,這時就要盡快放棄你的話題,尋找對方的興趣點。
觀察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機會,帶來很多方便。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做一個善於觀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