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祥才是下手之處
在佛教看來,人類的幸福,並不在於感官上的滿足與熱情,或者充分的物質享受。因為即使我們擁有全世界的享樂,若無法取得心靈上的寧靜,反而因天生的無知而產生焦慮和怨恨,仍然無法快樂。
眩目的燈光、悅耳的音樂、芬芳的香味、可口的菜肴皆誤導欺瞞了我們,使我們成為俗世享樂的奴隸。感官的喜悅是種短暫的幸福,很容易消逝。假如我們一味地滿足本身感官的欲望,我們無法快樂。世俗的感官享樂永無止境;當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後,我們會要求其他的享受。當我們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時,我們會變得不快樂。所以,感官上的愉悅並非是真正的快樂。
一個無法抑製自己欲望的人,會因為缺乏自製力而難以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有一次,令尹子佩請楚莊王赴宴,他爽快地答應了。子佩在京台將宴會準備就緒,但就是不見楚莊王駕臨。第二天子佩拜見楚莊王,詢問不來赴宴的原因。楚莊王對他說:"我聽說你在京台擺下盛宴。京台這地方,向南可以看見料山,腳下正對著方皇之水,左麵是長江,右邊是淮河,到了那裏,人會快活得忘記了死的痛苦。像我這樣德性淺薄的人,難以承受如此的快樂。我怕自己會沉迷於此,流連忘返,耽誤治理國家的大事,所以改變初衷,決定不來赴宴了。"
楚莊王不去京台赴宴,是為了克製自己享樂的欲望。由於楚莊王能注意與欲望對象保持一定距離,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後,"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衝天",成為一個治國有方的君王。
反觀我們現在的許多領導,因貪圖錢財而受賄,結果被送進班房;也有的領導,因迷戀女色誤信枕邊風而斷送前程。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認為現代人物欲太盛,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物欲更具誘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隨心所欲,就必然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幸。
古往今來,凡是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克製自己的欲望,不被欲望牽著鼻子走。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那麼,你最好遠離那些令你迷惑的對象。
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心靈的無拘無束。快樂的泉源並非來自感官的,隻有在心靈不被外界幹擾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找到它。
佛教倡導靜坐,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心意安定下來,培養我們內在的智慧。我們一定要積極地達到精神、心理和身體三方麵的平衡,不能疏忽其中一項,疏忽任何一項,我們便不能平衡、不能真正地受益了。
佛理是最完美的人生哲學,我們可以在精神上、行動上依靠它。同時,我們要和有益於我們的朋友往來,做對社會、對他人有益的事情。這樣我們的內心才是安寧而充實的。
人類保持內在寧靜的方法,是內化其思惟而非向外尋覓。我們應該注意不要掉入貪婪、怨恨和欺騙的陷阱中,而應學習著去開發和保存善心、愛意及和諧所帶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