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生活簡樸是邁向心靈寧靜的關鍵一步(1 / 1)

第69章 生活簡樸是邁向心靈寧靜的關鍵一步

人的欲望和訴求,往往是進取的動力,但是,欲望與現實有頗大差距時,人就可能會變得很不快樂,乃至苦惱。佛家稱這種不快樂的感覺為"求不得"苦。

佛家對治"求不得"苦的方法,是要我們在積極進取、不斷求進步的同時,還應懂得知福惜福,懂得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事業和生活。一句話:身在福中要知福。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無窮無盡的欲望牽著鼻子走而活得不快樂、不自在。

雲居山的虛雲法師,是我國佛教著名的法師。他是個生活簡樸的人。他平時吃的稀飯和菜,跟大眾師傅們吃的一樣。如果沒有客人的話,他從不多加一道菜。

雲居山地勢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氣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裏的紅薯,經不起寒冷的空氣,皮都發黑了,煮熟後吃起來很苦。有一次,有兩個人拜訪虛雲法師,一起吃稀飯,吃到了那種又苦又澀的紅薯皮,便揀出來放在桌邊上。虛雲法師看到時默不作聲,待吃過稀飯後,他就一聲不響地把那些紅薯皮撿起來都吃掉了。

事後,有人問他:"您老人家都這麼大年紀了,而那些紅薯皮好苦啊!你怎麼還吃得下去呢?"老和尚歎了一口氣,對我們說:"這是糧食啊!隻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在很多人眼裏,節儉似乎是貧窮的產物。窮日子既已成為過去,珍惜和節儉自然多餘,取而代之的是不擇手段地占有財富,再加上近乎盲目地消費。報紙、雜誌、電視、網絡不厭其煩、關心備至地循循教導你,如何緊跟時尚去花錢,於是我們挖空心思包裝自己,穿名牌衣,開洋車,再拿出多年的積蓄裝修出一套住宅不像住宅、賓館不像賓館的房子,美其名曰:"豪華型"。

生活在"轉型期"的我們,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價值觀念的困惑和精神文化的貧瘠,因而成為無所遵循、為滿足欲望而活著、跟著時尚感覺走的人。於是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而感受不到一份真實的快樂。為了實現幸福生活的理想,拚死拚活大半輩子,應該有的全都有了,可唯獨沒有幸福。我們成了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眼睛裏隻能看到自己還缺少的東西:房子還不如別人大,烏紗比別人小,票子還比別人少......既看不到我們已經擁有並且彌足珍貴的一切,也看不到我們真正缺乏的究竟是什麼?是什麼遮住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的感覺日漸退化?讓我們的心不得安寧?

人們不停地占有、攀比、競爭,無非是想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有所得必有所失。財富得到了,事業得到了,名聲得到了,享樂得到了,輕鬆的心態卻失去了,相應的精神自由也失去了,以至於我們孜孜以求的幸福再也無從找尋。

生活奢侈的人,無論他有多少家產,總是無益地浪費掉;表麵看來好像他很快樂,實際上內心是常常不滿足的,因為他的欲念跟著富貴無止境的貪求妄想。節儉的人,量入為出,物質上並不感到不足,欲念上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平平安安地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這樣看來,富貴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滿足,反不如節儉、貧窮而能過安穩的生活。

張知白是宋朝的宰相,生活很簡樸,住房、衣服、飲食與拜相以前基本一樣。有人勸他說:"大人月俸很高,但生活卻這麼清苦,這又何必呢?"張知白感歎道:"憑我的俸祿,即使按王侯的標準生活也是足夠的。但是如果家人習慣了奢侈的生活,一旦失去了我的俸祿,他們就不能馬上適應簡樸的生活了。還不如一直過著平平常常的生活,這樣,即使我去世了,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真正珍惜生命的人,應當懂得享受清新的空氣,和煦的微風,溫暖的陽光,懂得享受自然的賜予,而不會在欲望所帶來的占有、比較和競爭中浪費自己的生命。在我們的生命中保有閑暇,就能使心靈獲得更自由的空間。有鑒於此,古今一切賢哲都倡導簡樸的生活,使人不為物役,活得簡單,活得自在。

《緇門警訓》裏有這樣一句話:"不務營構。"就是要我們生活得簡單一些,以便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解決我們了生脫死的問題。當然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有好的一麵就必然有壞的一麵。但是簡單一點的生活會讓我們的貪欲減少,更容易得到解脫。

外界生活的簡樸將帶給我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從而使我們發現一個新的世紀在麵前展開,最終獲得真正的自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