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跟財產用物比起來,無病才是最大的喜樂(1 / 1)

第71章 跟財產用物比起來,無病才是最大的喜樂

距今約2500年前,古希臘曾流行過一首《數數歌》:"第一好是健康。第二好是才幹。第三好是正當的財富。"

生活中,中年以上的人大概都能體會到,什麼最幸福?不生病最幸福。即使有錢、有勢力,帶一身病苦,仍然是活受罪。所以最幸福的是不生病,身體健康長壽才是真正的福報。許多人在享有健康的時候,不會真正領悟到健康的寶貴,隻有在身患疾病或者失去健康的時候,才最真切地體會出健康的價值。

我國的佛家弟子長壽的比較多。據統計,在我國557位高僧中, 100歲以上12人,90歲以上42人,80歲以上142人,70歲以上361人,他們生活淡泊、清苦,完全素食。為什麼過著清心寡欲生活的佛教徒更容易得到長壽?根據佛教資料和醫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佛教徒長壽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修行。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值得現代都市裏的人們借鑒。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1)健康的飲食。佛教認為,我們現在的飲食,如是像經上所說的,每天"飲苦食毒"。世間人現在奇奇怪怪的病太多,很多是"病從口入"。是因為好吃、貪吃,帶來一身病。

佛教徒們吃素不吃葷,並且注意飲食衛生,有著良好的飲食習慣。醫學研究表明:蔬菜瓜果易於消化,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有利於身體健康;而肉類不容易被人體消化,會引起胃腸係統的紊亂,而且,動物的脂肪也會幹擾心血管和血壓的正常工作。所以,比起那些終日食用雞鴨魚肉的人來說,佛家的素食更有利於長壽。

(2)早睡早起。佛家弟子是不能夠睡懶覺的,每天都有"夜巡"在早晨敲打小木板當作起床訊號,起來洗漱之後就要開始上早殿。上早殿是非常嚴肅的事,除了準備早飯的僧人之外,全寺僧人都要參加,而且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可以隨便改動。在僧人上早殿的時候,外人不能隨便進入,因為僧人在早殿之上要集中精神,念誦佛經。

雖然我們普通人不必天天念誦佛經,但是也應學習佛家早睡早起的習慣,起床之後進行一段時間的晨練,這樣可以保證一天都會精神十足,對自己的工作和學習都會有益。

(3)經常性的生產勞動。我國的佛教徒曆來注重生產勞動,提倡事必躬親。雖然佛家的衣食住行由信徒們提供,但是他們也並非完全依賴於他人。我國從唐代開始,就提倡佛家自己也要進行農業生產,還製定了一些法規,對一些逃避生產勞動的弟子進行懲罰,形成了一種"農禪並重"的傳統。進行生產勞動、鍛煉體質之外,佛教養生還注重自我反省、自我思考和悟道。這樣勞逸結合,對佛家弟子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益處。

(4)佛教的一些清規戒律。首先,佛教提倡禁欲,特別反對淫欲和縱欲過度;其次,做事之前要做好打算,如果出門,要事先確定好出門的日期、路線和目的地;最後,要注意避難,佛教養生特別提倡避難趨吉、遠離危險,如果感染疾病要按醫生的囑咐去做。

(5)無世俗的煩惱。佛教徒們不會被世俗的功名利祿、恩愛情愁所困,過著清心寡欲、無牽無掛的生活。

佛教認為,人是一個身心不可分離的整體,對於一個健康的個體來講,也應該同時兼顧這兩個方麵。佛教倡導養心,心要清淨,幹幹淨淨,一塵不染,心就健康了。

現代人為什麼壽命這麼短促?因為跟這個原則正好相反。現代人心裏頭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裏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心影響身,身才會生病。

別人讚歎,沒有什麼好歡喜的;別人毀謗,也沒有什麼好生氣的。都像耳邊風一樣,都無所謂。能看破,能放下,能做到"不受外麵境界影響",這樣,我們就更容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