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遇到不如意的事,記住“四它“:麵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佛教導我們,擺脫不如意帶來的煩惱,有一個秘訣,就是記住"四它":麵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首先,我們要學會麵對和接受現實,即麵對它,接受它。現實中,總有不如意事:身材不夠高挑,容貌不夠姣好,家世不夠顯赫,生活不夠順遂......所有這一切,在佛家看來都是因緣變化所致。如果不了解因緣變化的規律,硬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必然會越比越氣餒,越比越自卑,越比越嫉妒;反之,以己之長比人之短,必然會越比越得意,越比越自大,越比越狂妄......但結果都是煩惱重重,苦不堪言。
"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每個人的因緣各不相同,人生的際遇也因此多種多樣。我們如能洞悉不同的人背後的因緣,我們可能就不會為最終結果感到奇怪或意外,就會較坦然地麵對這些結果,不會有太多的掛礙。換言之,我們的心中是否有掛礙,主要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智慧,洞悉這些事情背後的因緣。"緣起觀"能讓我們坦然地麵對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起起落落。它讓我們有個"平常心",不致因為執著而掛礙,因而心生煩惱。
了解了別人成功的因緣,我們就應該心平氣和,不因比較而起煩惱。我們自己如想成功,就要努力改善自己的因緣條件,多種善因,始得善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西諺雲:"與其抱怨黑暗,不如燃亮蠟燭。"真要作比較的話,不如跟自己的過去比;這樣才能自我增值,不斷進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心裏也會感到安寧和快樂。
此外,我們還要學會"放下它"。現代人總是對自己的擁有牽腸掛肚,無法放下:放不下不公平的人和事,活在不平、痛苦與挫敗感中,心生憎恨;放不下犯過的錯誤,活在自責的陰影中,心生悔恨;放不下成功與榮耀,活在自滿的妄執之中,心生我慢......所以,人活得很辛苦,像有千百斤的重擔壓在身上。
有僧人問石頭希遷禪師:"如何是解脫?"禪師追問:"是誰束縛你了?"僧人又問:"如何是淨土?"禪師反問:"是誰汙染你了?"僧人再問:"如何是涅槃?"禪師答言:"是誰讓你在生死中循環了?"該僧突然大悟。
有一個信佛的人,打算送人禮物,但是在公共汽車上被偷了,他也不生煩惱,他說:"我送給親友,跟送給小偷,沒有兩樣,反正都是送人的!"親戚朋友是同胞,那些小偷也是同胞,給哪個不都一樣嗎?念頭一轉,心就自在了。如果斤斤計較,"這是我的家親眷屬,那不是我的同胞",你就煩惱了。就算你生煩惱,東西也追不回來。
其實,人不過是天地間匆匆的過客,怎能永恒地留住自己喜歡的東西?天地間萬物,人隻有暫時的使用權,哪有永恒的所有權?若能隨緣而行,無住生心,便能領悟人生的大智慧。
有的事需要盡快淡忘,所謂"事來則應,事去則淨"。哪些事應被淡忘?我們應淡忘人生中的挫折與不幸;應淡忘名利的得失;應淡忘歲月的傷痕;應淡忘別人對自己的傷害;應淡忘陳腐、過時的觀念;應淡忘流言蜚語;應淡忘冷遇和種種煩惱。這樣我們才能擺脫往事的陰影,保持隨緣常樂的狀態。否則,如果糾纏於昔日的痛苦中,時間長了,定會損壞身心健康,導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