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起心動念處不可起一個惡念,更不可有傷害眾生的行為
一位慣竊老父想把他的獨門技術傳給兒女,讓他們日後衣食無憂。
有一天,他帶著最小的兒子到一個沒有人的家裏偷東西。他對兒子說:"當第一流的小偷,要先學習把風,你在外麵看守,如果有什麼風吹草動,你要趕快通知我,這樣我們才能安全地逃走。"
當他正在主人的臥房,翻箱倒櫃地尋找值錢的東西時,忽然聽到兒子的叫聲:"爸爸,有人看到我們啦!"他馬上抓著兒子的手落荒而逃,離開現場。
走了一段路以後,他就問兒子說:"孩子,你剛才看到的是什麼人呢?"兒子天真地回答:"爸爸,月亮睜著一雙明亮的眼睛,一直看著我們呀!"
孩子天真爛漫的一句話,令慣竊的老父感到羞愧。是啊,世間上有哪一件事不被看到呢?不但是太陽月亮看到我們,宇宙的森羅萬象,也都見證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古人說"君子慎獨",就是說要活得光明,活得坦坦蕩蕩,不論臨眾或獨處,都沒有半分偽裝巧飾。一個人能夠"不欺暗室",心中有天地神祗,有法度規範,才能保持人品的正直。
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輪明月,那麼舉心動念,就不敢逾矩,失去操守的分寸。這輪明月會令我們身心潔如水月,纖塵不染。
一個真正修行的人,他的心地清淨、平等、慈悲,沒有一個惡的念頭,沒有一個不善的行為。
人有物欲是人的本能,無論是誰,看見了眼前的利益都想伸手取得。在這一刹那間,可能不起善惡的判斷,貿然地去取得了。但是事後如果覺得是不正當的行為,靜靜地考慮一下,發現這是私利私欲,不合乎真理,那麼趕快放手,仍不算太晚。如果執迷不悟繼續地做下去,就愈陷愈深,終至不能自拔了。
無論對什麼事,在心意初動的時候,切莫因私欲而種下禍根,更不可不加思考而貿然從事,這樣就不至於做錯事而壞了人品。
為善或是作惡,在最初的一步都不能不格外謹慎。最初要是走錯了道路,踏入邪途,再想回到原來的正路,就非常困難了。做壞事的人最初偷了一文錢,認為是開玩笑,被人見著也沒有關係,接著又偷了一塊錢,認為這也不會構成多大的犯罪。最後他可能犯了搶劫殺人的大罪,那時追悔就來不及了。
日本古代有一個著名的強盜石川五史衛門,是一個富豪之家養大的公子哥兒。有一天他家來了客人,石川以開玩笑的態度偷了客人的錢物。他的乳母不但不責備他,反而稱讚他的機敏。後來,五史衛門漸漸養成了偷盜的惡習。最後,他受他人指使,行刺豐臣秀吉大關白,被捉住正法了。
可見,人正是由淺入深,一步步走上惡路的。作惡並不限於所謂犯罪的行為。由佛教的道德立場而言,連拒絕布施、心性吝嗇的人,所行都不是善道。而真正的修行,是在起心動念處,不可起一個惡念,更不可有傷害眾生的行為。古人雲,"窮理於事物始生之際,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就是教人要去私欲存天理。當臨事動心的時候,如果感覺到心傾向私利私欲方向,就要趕快扭轉方向,改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我們處事待人、起心動念都要謹慎,要有高度的警覺,絕不要起一個壞念頭,絕不要害人。這個心不可以有,行為更不可以有。許多人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嫉妒、嗔恨、互相殘害,還認為這是正常的。
佛教的偈語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佛所教。"無論行善還是作惡,都會遭到相應的因果報應。我們對於自己的每一個念頭都應該認真對待,珍惜自己的每一個善念,並爭取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