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如果不持守道德戒律,就會遂漸放縱自己
如果人不持守道德戒律,就會逐漸放縱自己,好像草藤滋長蔓延,以至於不可收拾。欲望多了,藤草也就爬滿了自己的心靈,精神便被壓榨了出去,痛苦與煩惱會與日俱增。無限度地要求滿足自己的欲望,自然會違背社會的公德,做出越來越多的惡劣行為。
人類的根本欲望是食與色。肉體所表現出來的是追逐情欲的滿足,精神所追求的是安靜與祥和的境界。精神控製情欲的過程,就是持戒,就是升華,就是修行。做到了這一點,就是真正的道德君子。
師父和小和尚一起下山化緣。
當他們走到一個小溪流的時候,看見一位美麗少女在那裏躑躅不前,小溪水不深,但踩腳的石頭不安全,少女顯出恐懼的樣子。
"來吧!小姑娘。"師父說。然後蹲下背,就把少女背過了小溪。
小和尚跟隨在後麵,心裏感到非常不悅,一直都沉默不語。到了晚上他實在忍不住,就對師父說:"我們出家人受了戒律,不應該近女色的,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姑娘過河呢?"
"你說那個姑娘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師父心懷坦蕩,未覺得姑娘不可懷抱,而小和尚卻心有欲望,不抱卻似抱,這就是欲生邪。
那些守持戒律的人、遵守道德的人,在心理上是自在自得的,煩惱也就無從得入。他們晚上睡下來,會睡得安穩,而不會因為良心的不安而做噩夢。
佛告訴我們: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代,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自己的良心。
良心是一位菩薩,自私是一位惡魔。每當菩薩與惡魔交戰時,便是人類最痛苦的時候,利與義的勝負,往往決定於一念之間。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惡魔無所不在,許多人為了名利,昧著良心做事。那麼,良心到底是什麼?它在我們的社會中,占有多重要的地位呢?
良心是心中本來就有的是非心。如果每個人本著良心做事,不販賣煙毒、走私搶劫......,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清明幹淨多了。
有一對姊妹在超市購物時,順手拿了不該拿的東西,由於人潮擁擠,她們做了漏網之魚。走出店門,妹妹不安地打算回頭付帳,姊姊卻說:"都已經走出來了,何必付賬?"
妹妹說:"不付賬,我的良心會不安。"說完,還是回頭付了賬。過後看了找回的錢,忽然高興地對姊姊說:"你看,老板多找了我30元!"
這對姊妹,拿了人家的東西後沒有付帳,已經錯了,走出店門,能馬上回頭彌補,是難能的可貴,可見妹妹還有一點良心。可是妹妹在老板失誤多找錢的情況下,不坦白退錢,反而占為己有,可見妹妹最後也起了貪念,真是可惜!
我們常以"道貌岸然"批評一個人,但是我們自己有沒有也反省一下,是不是本著良心做事?我們要從行小善和戒小惡做起,凡是違背良心的事,絕不可為。心中要有切切實實的覺悟,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