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和毀謗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誇獎,這是人之常情。然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簡單。有些人就愛在背後暗箭傷人。這種人就令人討嫌。
有些人受到批評時,內心就會感到不舒服,暗自生氣或納悶,無心工作,脾氣變得暴躁,甚至意誌消沉。
《法句經》中寫道:"世上絕對沒有單單受人非難,或單單受人讚美的人;過去不曾有過,現在不可能有,將來也不可能產生。這是亙古不變的事實。""沉默會受到非議,多嘴會受人指責,即使寡言也不能免於見責。所以,世上絕對不存在沒有被人非議過的人。"
不論人格多麼偉大,行為如何高尚,隻要是人,就不可能毫無缺陷;就算真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仍然會遭人嫉妒、抨擊。哪怕是受到萬民景仰、人格高尚的佛陀釋迦牟尼,也難免遭到各種誤解、非難和毀謗。
成功的人難免會遭到他人的嫉妒和反感;但是擔心被他人誤解而變得縮頭縮尾,不敢放手去做事的人,反而會遭到更多、更嚴厲的批評與指責。
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必然要遭到強風和巨浪的阻擋。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地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和應該做的事。當自己領先別人時,即使遭到批評也無須在意,因為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另一方麵,如果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是對的,就要虛心接受,以便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果不是,就要如《法句經》中所說的:"要如大磐石般,不被八風吹動;即使遭到非難或讚美,也不能動搖自己的心誌。"意思就是要我們堅定不移,泰然自若。(在佛教裏,八風又名八法,此八風能煽動世間的愛憎之情,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能不為八風所動的人,才是沉穩自若的人。
可是,平常人一旦受到非難就惱羞成怒,受人讚美則沾沾自喜。其實,不論褒貶與否,別人之所以說你,至少說明他人對你很在意很關心,因此無論是好是壞都要接受,而且要心存感謝。
當然,沒有人喜歡挨批評。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明白,批評是提高業績、了解實情並避免災難性決定的關鍵所在,但這是件痛苦的事。提出批評需要勇氣,而接受批評需要更大的勇氣,能在事後感謝批評者的人,就是非常偉大的了。那麼,麵對批評我們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呢?佛告訴我們--應該虛心地接受,小心地選擇,衷心地采納。
李特爾是18世紀德國地理學開創人之一,他慷慨地提拔年青的批評者--弗勒貝爾的故事感人至深。李特爾非但不嫉恨和打擊這位魯莽的批評者,反而把他的批評文章推薦給一個著名的學術刊物,而且他本人還在公開發表的評論裏,對這位青年學者的"敏銳頭腦"和"真摯思想"大加讚揚。後來弗勒貝爾來到柏林,李特爾還熱情接待,為他安排當時他極為需要的工作。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術權威,如此對待一位毫不客氣地批評他的後生,是否會使那些害怕甚至敵視批評的人覺得汗顏呢?
總之,虛心接受即使是很嚴酷的批評,把批評者當做益友而不當做"惡意批評"的仇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