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凡事盡己所能認真去做,才能問心無愧(1 / 1)

第三十三章.凡事盡己所能認真去做,才能問心無愧

親鸞上人是日本禪宗曆史上最負盛名的禪師。記載親鸞上人之言教的《歎異抄》則是日本最負盛名之佛教著作,已翻譯成多種語言文本。

親鸞上人在九歲時,就已立下出家的決心,要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問他道:"你還這麼年少,為什麼要出家呢?"

親鸞說:"我雖年僅九歲,父母卻已雙亡。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非與父母分離不可?為了探究這層道理,我-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誌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親鸞上人聽後,非常不以為然地說:"師父!雖然你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無知,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你那麼年高,你也不能保證你是否叫明早起床時還活著。"

慈鎮禪師聽了這話以後,拍手叫好,並滿心歡喜地說道:"對!你說的話完全沒錯。現在我馬上就為你剃度吧!"

親鸞上人對待時間分秒必爭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禪寺的走廊上,往往掛著一塊木板,上麵寫著:"生死事大,光陰可惜,無常迅速,時不待人。"意思是生死是件大事,光陰是無情的,我們要及時醒悟,珍惜光陰,好好努力,不要讓光陰迅速地流逝。

我們的一天之中,飲食、排泄、睡眠、說話、走路等,已花去了許多時光,如果剩餘的時間,不知善加利用,而做無益的事、說無益的事、想無益的事,這樣虛度一生的人,是最愚蠢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才不會產生空虛感。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出過這樣一個謎語:"世界上哪樣東西是最長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

我們知道,這個謎語的謎底是時間。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的人因其"長",而開出一大堆空白支票;有的人因其"短",又隨手丟棄;有的人因其"快"驚呼光陰似箭;有的人又因其"慢",感歎度日如年。

時間有長有短有快有慢,全看人們賦予它的內容怎樣。就拿陪客聊天來說吧,有的人一聊就是半天,不覺得長,隻感到太快。而英國化學家凱文迪斯遇上陪客聊天,總覺得時間過得太長、太慢,常常眼睛盯著天花板,腦海中仍然思索著自己研究中的問題,送走客人後立刻飛也似地跑回實驗室。

對許多人來說,注意力不集中、對瑣事過於關心、焦慮和猜疑等消極情緒,都在消耗時間。一個人在年輕時沒有學會珍惜時間,就很難在任何事情上取得顯著的成功。

人生隻有一遭,是過充實的生活還是虛擲人生,取決於我們自己。要好好度過此生,就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凡事盡己所能認真地去做,才可以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