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1 / 1)

第三十四章.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時代,有一位高僧受大帥邀的請而赴宴。

席間,他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肴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肉翻出來,想讓大帥看到,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在徒弟的耳邊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就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了。

宴席後高僧辭別了大帥。歸寺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父,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在素菜中,徒弟隻是想讓大帥知道,處罰他一下。"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剛才大帥看見豬肉,盛怒之下把廚師槍斃或嚴懲,這都不是我所願看到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佛說: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如果你無法與人為善,至少不要與人為惡;如果你無法助人為樂,至少不要損人為快。

在生活中,與別人在一起,有錯誤可以及時批評,有分歧不妨公開爭論,但是不能傷害人--有意也罷,無意也罷,當麵也罷,背後也罷。這才是一個心地仁厚的人。

首先說說有意的傷害。有意地傷害別人,往往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傷害比你強的,那是自不量力,顯得愚蠢;傷害比你弱的,那是雪上加霜,顯得狠毒;傷害與你旗鼓相當的,那是棋逢對手,會十分疲憊。

傷人者人恒傷之,於是要四處設防,全身披掛。冬天,厚厚的鎧甲結冰灌雪;夏天,重重的頭盔藏暑納燥。銅牆鐵壁一點點隔斷了燦爛的陽光,浸透了警懼的心靈再也無法接受快樂的活水。

俗話說:"人善人欺天不欺。"想想看,生活中那些頭上長角,身上長刺,四麵出擊,八方樹敵的人,又有哪一個生活得十分快樂呢?

任何一個人都是可以成為敵人也可成為朋友的,而多一些朋友總比四麵樹敵要好。把潛在的對手轉化為自己的朋友,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有兩個朋友,同時畢業,同時分配,進了同一車間,同一班組。不久,運動來了,一個人為了進步,把朋友的"錯誤言論"整理出來,出賣給了工作組。朋友受到批判,他被提拔成工長。廠裏的年輕人憤憤不平,都說要給他點顏色瞧瞧。朋友搖搖頭:"他已經付出了代價。"代價是喪失了人們的友誼和信任,包括他曾獻媚邀寵的工作組。幾年之後,朋友成了車間主任,他被免職了。

這種戲劇性的變化並非舞台上的戲劇。也許每個人都能從現實生活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故事。

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已。以善意對待別人,並不僅包括親朋好友,還包括一切人。你憎惡的人,可以疏遠他,你討厭的人,可以冷落他,你猜疑的人,可以躲開他,但是不能傷害他。這才是襟懷坦蕩。因為你或許也正在被對方憎惡著,討厭著,猜疑著,你肯定不想受到傷害;更因為你所有的這些情緒可能都是個人的偏見,而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而有的時候,我們也許沒有刻意去傷害別人,但是我們的話語卻在無形中給別人刺痛了別人。

比如,有時候我們率直地指出某一個人不對,不但沒有得到好的效果,還剝奪了別人的自尊,也使自己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我們在和人說話的時候,總要注意人際交往中不能觸及的"禁區"。我們常說的瘸子麵前不說短、胖子麵前不提肥、"東施"麵前不言醜一樣,對讓人失意之事應盡量地避而不談。這不僅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問題,更是尊重別人的問題。

總之,講話要有分寸,不要傷害他人。禮讓不是人際關係上的怯懦,而是把對別人的傷害降到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