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1 / 1)

第四十一章.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從前,有個小和尚,每天早起,負責清掃寺院裏的落葉。對他來說,清晨起床掃落葉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在深秋,冬天就要來臨的時侯,每天起風一次,滿院子的大樹隨風搖擺,樹葉隨風飛舞落下,滿地都是,厚厚的一層。要清掃完這些葉子,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過不了半天,樹葉又飄落滿地,這讓小和尚頭疼不已。他冥思苦想,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

後來有個大些的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用力搖樹,把要落的葉子統統搖下來,一次性掃幹淨,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和尚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於是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掃地之前,使勁地搖樹,把院子裏的樹搖了個遍,樹葉也撲簌簌掉了一地。他想,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和明天的落葉一起掃幹淨了。這一整天小和尚都很開心。

可是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不禁傻了眼:院子裏同往常一樣,依舊是落葉滿地。

這時,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樣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會飄落下來。"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原來,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無法提前完成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順其自然,才是最真實的人生。

一些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很多人心裏經常感到不快樂,不是因為他們此刻正受著什麼事情的折磨,也不是他們有什麼樣的病痛,而是他們在反思過去的某件讓他們感到心情不好的事情,或者是在緊張將來將會發生的事情而引起的情緒不穩定。或許其中的這些事情都已經過去好幾年了,或者是根本就不會發生,他們卻一直在為這些心情不好。

想想覺得好笑,卻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人是一種感情動物,會在心裏考慮曾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事情。但是正因為人類經常考慮這些事情,所以我們一直活的不開心,活的不痛快,因為我們一直不明白一個問題:過去不等於現在,現在也不等於將來,過去就是過去,現在就是現在,將來也就是將來;三者之間有關係,但不是絕對的繼承關係。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做事情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在某些時候和某些場合出現一點問題,或者是出現一些挫折。有些人會被這些小挫折給嚇倒,而有些人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把以往失敗的陰影帶入到下一次的工作中,揮之不去。有些人說這是記住上一次的教訓,免得下次再出現這樣的錯誤。不過我們相信:有些事情並不是說把它記住就是對我們有好處的,有些事情也並不是說把它忘記了,下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另外一些人則一直在杞人憂天般地在考慮未來的事情,而弄得自己心神不安。這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首先,這未來的事情捉摸不定,能不能發生還不一定;即便是發生,是不是就是你所想的那一種情況也說不定--世界瞬息萬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再者,你這樣的反複思考根本就不能思考出什麼結果,到頭來還是一場空。還不如不去想它,好好地過好每一個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要想做一個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的人,必須要有一種很好的心態--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所有的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境的波動,那才是真正的擁有了一種自在灑脫的大智慧。

寬容大度地告別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心平氣和地去麵對無法預知的未來,還有那無法決定的成敗得失,這樣才能超脫。我們在"不要為碰翻的牛奶哭泣"的同時,也要學會"不要為明天太陽升起的軌跡而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