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每天晚上,雲居禪師都要去荒島上的洞穴坐禪。有幾個愛搗亂的年輕人便藏在他必經之路的樹上,等禪師走過來的時候,從樹上把手垂下來,摁在禪師的頭上。
年輕人原以為禪師必定嚇得魂飛魄散,哪知禪師處變不驚,任憑年輕人摁住自己的頭,靜靜地站立不動。年輕人反而嚇了一跳,急忙將手縮回去。隻見禪師又若無其事地大步前行了。
第二天,幾個年輕人一起到雲居禪師的住處,問道:"大師,聽說附近經常鬧鬼,真有這回事嗎?"
雲居禪師說:"沒有的事!"
年輕人煞有介事地說:"是嗎?我們聽說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時候被魔鬼摁住了頭......"
"那不是什麼魔鬼,而是村裏的年輕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什麼證據嗎?"
禪師答道:"因為魔鬼沒有那麼溫暖的手啊!"
心悅誠服的年輕人真誠地向禪師請教:"請問您,什麼是勇敢?"
禪師又答道:"天下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臨陣不懼生死,是將軍之勇;進山不懼虎狼,是獵人之勇;入水不懼蛟龍,是漁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麼,就是一個字:'悟'。勇,不是腿腳和手臂的力量,而是心靈和靈魂的力量。連生死都已經置之度外,還會有什麼可恐懼的呢?"
雲居禪師所說的和尚之勇,體現了覺悟之人對於生死的超然物外。和各種勇相比起來,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勇、最大的勇。
對普通人來說,對死亡的恐懼是很普遍的心理現象。從一般意義上講,死就是生物有機體生命的終止和結束,就是從存在到不存在。死意味著與自己所愛的親人永別,意味著自己的生活和事業被強行中斷,意味著失去自己在人生中所擁有的一切,因此,死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痛苦。
即使擁有再高的權勢和地位,也無法幫助你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中國,成為華夏民族的第一位皇帝,享盡榮華。他雖然在一生中威儀萬端,令天下人望而生畏,但他自己卻對死亡懷有深深的恐懼,因此他廣招方士,遍訪仙島神山,尋覓不死仙藥。
對死亡的態度,是由人們對死亡的認識決定的。有些人認為死亡代表沒有來世,在宇宙間完全消散;有人相信輪回是由一個肉體進入另一個肉體;而有些人則以為是靈魂飄浮不定,等待審判日的來臨。對佛教徒而言,死亡隻不過是短暫存在的暫時結果,並非所謂"生命"的結束。
在佛家看來,生與死的奧秘其實很簡單,心靈與肉體的集合--俗稱五蘊,五蘊的存在稱作生命,五蘊的消散稱為死,而重新組合五蘊則稱為重生。如此反複循環、周而複始,直至我們達到涅槃的極樂世界。
佛說: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曾經有一個禪師,在他最困難最無助的時候,他最愛的母親去世了。這對於正陷在困境中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可是就在他母親出葬的那天,這位禪師竟然是笑眯眯地送走了母親的遺體,然後高高興興地走向自己破敗的小屋。鄰居都以為是他瘋了,可後來卻發現,他不僅沒有瘋,反而精神很好。
鄰居疑惑不解,便問這位禪師:"你失去了最後一個親人,為什麼你還這麼高興,難道你不知道這是對你母親的一種不孝之舉嗎?"
禪師不以為然地說道:"我的母親已經去世了,不論我再怎麼樣的痛苦,她老人家也不會活過來了。那既然這樣的話,我還不如不痛苦。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何必把過去的事情牽扯到現在來呢?再者,我們的母親很愛我,要是她知道我因為她而這樣痛苦的話,她一定是不會同意的。我隻有快樂地生活著,才能表達我對我母親的孝順。因此我不會去選擇痛苦的生活,而是選擇以很好的心態來麵對未來的生活,這樣說不定我在將來就會有好的生活。"
我們出生來到世上,是要為人類的幸福與快樂而努力的。人的身體會化成泥土,然而他對世人的影響及貢獻卻會遺留下來。一個人隻有在盡完這一生的責任和義務,為世上其他人做了應有的貢獻,才能心安理得、了無牽掛地死去。
當人們看到自己的生命不過是川流不息之溪壑的一小滴,會更加致力於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有智慧的人知道:活著必須避開邪惡,行善正直,並保有潔淨的心靈,並竭力求得自由。接受佛的教誨而明曉生命的人,是不會憂慮死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