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人生的第一件事,應是追求智慧(1 / 1)

第四十四章.人生的第一件事,應是追求智慧

人的臉形,正是一個"苦"字。草頭是兩道眉,十字是雙目和鼻梁,口即是嘴巴,所謂"苦相"。

佛說,人生是苦的。這個苦,意謂人生本苦,如生、老、病、死四種生理病痛,再加上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和五蘊盛苦等四種心理病痛,共有八種苦相。

導致以上八苦的原因,佛教中歸納為十二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等等。而這苦中的原因,便是無明糊塗所造成的。

佛教給人類的智慧是幸福,但是你想幸福不一定幸福會來。過去有一首歌唱道:"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許多人在求佛菩薩賜予自己幸福。但是如果人們光知道求佛菩薩保佑幸福,那是佛教的悲哀。佛教要使你懂得幸福的來源、痛苦的來源。佛教講的是智慧--愚癡使人痛苦,智慧使人幸福。

人生最寶貴的是"智慧",人生的第一件事,應是追求"智慧"。這裏說的"智慧"有別於"聰明"與"天才"。所謂"智慧",乃是由那光輝圓滿的靈性所流露出來的一種領悟力;有了這領悟力,則萬事萬物在它之前了了分明,無所遁形,它能領悟一切真理而無所遺漏。在這個世界裏,擁有智慧這個問題是重要的,但擁有什麼樣智慧的問題也同樣是重要的。最好能有一種智慧,既能有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也能有助於精神靈魂的解脫。而我們東方的佛教智慧正具有這種綜合功能。

現代社會是一個五花八門的社會,人生的遭際也一定不會平坦。無論我們是在就學還是在就業,我們麵對的總是各色人等和複雜的事物、紛繁的矛盾。在熙熙攘攘的人世,與其他人的欲望、利益的追逐、競爭,與不同性情的人相處的矛盾,使每一個人的內心都要承受這樣或那樣的壓力和痛苦。人們往往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每一個人都是有限的個體,必然有先天或後天給他帶來的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或缺憾。以有形有限的人生投入世上,每一個個體都要麵對無限的時空、無限的知識、無限的意義、無限的價值,這些"無限"也使人有不安之感。

每一個生命當然要肯定自己的生存、利益、價值、個性自由、人格尊嚴,然而,人類社會是一個不同社會關係的重重網絡。當你肯定自己的生存、利益、價值、個性自由、人格尊嚴時,你也要肯定別人的生存、利益、價值、個性自由、人格尊嚴,必須承認或容忍別人的生存空間和利益追求。如果這些追求是彼此矛盾的,就必須設法調節。如果我們隻是一味肯定自我,就會陷進一個難以自拔的泥潭。

形體所帶來的情欲、物欲、功名利祿的追逐、攀援,知識所帶來的表麵的偏見、執著、錯誤和數不清的自認為是絕對真理的東西,還有社會文化所帶來的身份、地位、名譽、等級等等,對於人來說,都是永遠不能擺脫的各種各樣的束縛。

所有這些,在佛教看來就是所謂"無明",就是所謂"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等。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遮拔的方法,破除人們對宇宙人生一切表層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識係統的執著,使人們獲得某種精神的解脫和自由。人們常說,佛教講"空",其實,佛家既講"空",又講"有"。"空"、"有",不是這兩個字的表麵意思。所謂"空",是啟迪人們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攀援、偏執,破開自己的囚籠,直悟生命的本性或本真。佛教,特別是禪宗的返本歸極、明心見性、自識本心、見性成佛之論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幫助自己或他人尋找心靈的家園,啟發人內在的自覺,培養一種偉大的人格。擁有一些佛教的智慧,對於解決我們現實和心靈問題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佛曾經說過:"即使你到神廟去祈禱一百年,還不如在如來那裏聽一次法。"佛慈悲地告訴我們:真正的吉祥來自佛法智慧,而並不是祈求平安。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我們應把最珍貴的生命時光花費在尋求真理,而不是追逐世俗的享樂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