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不要陷入言辭的境地,使自己迷惘不做任何事情
一位年輕人自己覺得對"空"的義理理解得很透徹,使誇下海口:既使走遍天下,也沒人能夠難倒他。
他所言非虛,一路過關斬將,滔滔不絕,而且持論精當,使人覺得後生可畏,驚歎不已。
每經過一座禪林,當地禪師都以特別規格的禮儀接待他,這使得年輕人更加口若懸河。他也確實有一些功夫,他能一口氣把《大品般若》裏的"二十空"講述十個小時。
後來,人們建議他去結交一位當時最有名望的坐禪大師。
和那位大師對麵坐下,年輕人按捺不住誇示自己的悟境之高:"心、佛與眾生,是三重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凡無聖,無施無受!"
那位大師嘴銜一支煙管,靜靜地聽著,其間,一會兒請年輕人喝口茶水,一會兒又請年輕人享用水果。可年輕人哪裏顧得上,隻顧說自己的,話語如懸崖瀑布,滔滔不絕。
忽然,禪師出其不意,用煙管打了這位年輕人的腦袋一下。年輕人立刻惱怒,站了起來。
"既然一切皆空!"大師悠悠說道,"試問怒從何來?"
年輕人頓時楞住,繼而恍然大悟。
佛說:"我所知道明白的法門就像樹上的葉一樣,無數無量,而自己所說出來的法門僅僅隻有一掌所能握住的葉子。"他還說過:"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我未說法如大地土。"就是說,無論你多麼有智慧,多麼能說會道,你也無法把宇宙的真理窮盡地表述出來。
而且,有些高深的理論"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並不能完全用語言說清楚。
求道,必須先悟道。要使自己開啟心靈之門,任何外力的傳輸都是不起作用的。理解天地萬物要用心體悟。道家也說,"大道敏於心"。
菩提達摩即將去世時,召集弟子們說:"我的壽命快到了。死之前,我想證實一下你們的禪法修為到底如何。請你們將自己所悟到的說給我聽聽吧。"
大弟子首先站起來說:"我們不應該執著文字,也不應舍棄文字,而是應該把文字當作求道的工具。"菩提達摩遺憾地說:"你隻是得到了我的皮。"
二弟子見師兄不行,連忙站起來說:"依我所了解的,就像慶喜看到了阿佛國,一見之後便再也見不著了。"菩提達摩還是搖搖頭,他說:"你隻是得到了我的肉。"
三弟子隨後起來說:"地、水、火、風本來是空的,眼、耳、鼻、舌、根也非實有,整個世界無一法可得。"菩提達摩回答道:"你隻得到了我的骨。"
最後輪到最小的弟子,隻見他站起身來,向菩提達摩三拜行禮,然後便站著不動了。菩提達摩哈哈大笑,說:"你已得到了我的髓。"
禪宗推祟的境界,是一種無差別的境界,然而那種人無差別的境界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卻是非常難的。首先是要超越語言的限製,因為凡是語言可表達的,必定是有差別的。
小弟子不說不動,已身與意合,超越了認識與行為之間的差別,與禪合一了,所以說,他得到了菩提達摩的"髓"。
老子在《道德經》裏慨歎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道可以用語言說出來,但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道。但是禪宗則認為,道如果可以說出來,那就不是道了。
不要陷入言辭的境地,使自己迷茫卻不做實際事情。要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選擇,一個在森林裏迷路的人,麵對無聲的世界,沒有人可以讓你去問,也沒有人可以跟你說,隻有你自己的行動選擇才會幫助你自己。
師虔禪師曾說過:"靈性之苗生長於曉悟的土壤,大悟之人並沒有老師。""大悟不存師"體現出自修自悟,不迷信權威,不依賴經典的修禪宗旨。徹悟宇宙和人生的真諦,有老師接引,自然是好,但"師父領近門,修行在個人",如同遊黃山,雖有導遊指點,但領悟黃山之美、黃山之雲海精神,終需靠自己的眼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