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1 / 1)

第五十六章.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在生活中,有許多人會禮拜菩薩,並且向佛菩薩有所祈求,諸如個人健康、幸福、財富......。

祈求佛陀加被原本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佛陀的願望是"一切眾生同享幸福"。一味地祈求個人幸福,等於將自己的"背"麵向佛陀,如何會如願呢?

一個人的行動,通常都會涉及他人,和他人發生關聯。社會是一部由無數零件組合而成的龐大機器,每一個人都是這部機器的組成分子--一個小小的零件。每一個零件和其他零件彼此協調、相互作用,促成了這部機器的正常運轉;一旦某一部分出現"異常",機器的運轉必然會發生問題。所以,任何人都絕不可能自外於社會而生存。

個人幸福如果沒有大眾幸福做基礎,這種幸福是無根的。當一個社會瘟疫橫行時,有誰能置身事外,安穩自在,大談個人保健?

人工製品能體會人與人之間,這種互動互利的關係,就會從自我深處漸漸逸出,而遠離私我,投入人群。

幫助他人正是生命的本質。為他人盡力,即為自己盡力;不幫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幫助別人其實就等於幫助了自己。一個人在幫助別人時,無形之中就已經投資了感情,別人對於你的幫助會永記在心,隻要一有機會,他們也會主動幫助你的。

遺憾的是,現代社會上許多人相信的卻是"好心沒好報"這種論調。本來,熱情的人是好心的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人是個有智慧的崇高的人,如今向熱情澆冷水的卻成了好心者,勸你別好心的人卻成了最關心你、最有智慧的好人了。一切都顛倒了:好心成了愚蠢,自私成了智慧。

對這個問題,人們大體有三種態度:

好心無好報不氣惱,繼續好心助人;

好心無好報很氣惱,仍肯好心助人;

好心無好報很氣惱,不肯好心了。

最高尚的自然是第一種人了。"得不到好報還要去好心,豈不成了傻瓜?"如果說傻瓜,做這樣的傻瓜也值得。好心不圖報,往往被人稱讚為"菩薩心腸"。能"自苦他安樂"即是菩薩。

《賤民經》中說:"生而對生者沒有慈愛者,是鄙賤的人。"許多人總以為自己過得舒服最快樂,而修道者卻認為,要能奉獻生命的光與熱,才是長久的快樂,因此,他們發心做義工,投入社區服務,為傷殘人士爭取福利,幫助特教兒童等。他們奉獻一己之能,以助人為樂,樂此不疲。以服務奉獻為樂之人,具有菩薩的性格,提升自我的人格也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這就是幫助他人帶來的"附加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