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看事物,眼光要大如空中的飛鳥,也要小如地上的爬蟲
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拜見師:"師父,我們在辦公室被欺負,太痛苦了,求你開示,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兩個人一起問。
師父閉著眼睛,過了半天,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然後揮揮手,示意兩個年輕人回去。
兩人回到公司,一個人就遞上辭呈,回家種田;另一個什麼也沒動。
日子真快,轉眼十年過去了。回家種田的以現代方法經營,加上品種改良,居然成了農業專家。另一個留在公司的呢,也不差--他忍著氣努力學,漸漸受到器重,成了經理。
有一天,兩人相遇,農業專家說:"奇怪!師父給我們同樣'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我一聽就懂了。不過一碗飯嘛,日子有什麼難過?何必非要待在公司,所以辭職。"他問那位經理:"你當時為何沒聽師父的話呢?"
那經理笑道:"我聽了啊。師父說'不過一碗飯',那麼為了混碗飯吃,老板說什麼是什麼,多受氣、多受累,少賭氣、少計較就成了,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
兩個人又去拜見師父。師父已經很老了,仍然閉著眼睛,過了半天,答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然後揮揮手......
任何事情都有提起和放下的不同心態、不同想法。而不同的想法能帶來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成就不同的事業。人生的許多選擇都是在一念之間,選對了,你就是勝利者。
佛說:"看事物,眼光要大如空中的飛鳥,也要小如地上的爬蟲。"也就是說,一方麵要居高臨下看到事物的整體,略去細節部分;另一方麵,則要用顯微鏡放大細部,用透視的眼光來看。如果隻能看到大致情況,就無法了解個體的特征;如果"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就無法窺見全貌。人不能有偏見,心理上偏向任何一方,就會迷失自己。佛教的主張就是"由整體看個體,由個體看整體"。
因為,人的心量是可以大,也可以小的。能夠自由調整自己的心量,才能夠依據所麵對的事情,選擇合適的態度去處理。
能否自由調整自己的心量,決定了一個人屬於大器之才、中器之才,還是小器之才。
大器之才,即使工作繁重,也毫無怨言,不會拘泥在小事上;該做的事一定全力以赴,對於沒有價值的事不會耿耿於懷;該說話時,就抒發己見,不該說話時,就保持沉默,能適時進退。像這種人,將來的成功是可以預知的,因為,他已具備了領導的才華。
中器之才,平時雖然像大器者一樣能態度大方,可是一旦麵臨抉擇,就會動搖心誌,甚而發出不平之鳴。
小器之才,對事物多以自我為中心,率性而為,遇事不滿就牢騷滿腹,譴責他人,不肯聽從他人的忠告,缺乏接受他人的雅量。像這種人,不但無法把握自己,即使獲得別人的指導和關愛,也不懂得感謝。
一個人隻有明辨是非,做事果斷,行動敏捷,神情自若,隨遇而安,凡事都能寬大為懷,才能成為一個大器的人。
那麼,同樣一顆心,為什麼心量可以大,也可以小呢?曾有一位信者向無德禪師提出這個問題。禪師並未直接作答,他告訴信者:"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池。"信者於是閉目冥思,心中勾畫了一座城池。過了一會兒,信者說:"城池已經建造完畢。"禪師說:"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信者又照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說:"毫毛也造完。"
禪師說道:"當你造城池時,你是用你的心去造?還是借別人的心去造呢?"信者說:"隻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禪師繼續問:"當你造毫毛時,你是用全部的心去造,還是隻用了一部分心去造?"信者說道:"用全部的心去造。"
於是禪師就對信者開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池,隻用一顆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顆心,可見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