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心境若不清掃,思想上就會蒙上塵埃(1 / 1)

第六十二章.心境若不清掃,思想上就會蒙上塵埃

佛教常把汙染我們心靈的雜念喻為塵埃。庭院不常掃,就不會有一個幹淨的地麵,而一個人若不常清掃自己的心境,久了,諸如五欲中的"財、色、名、食、睡"就會在心靈上、思想上積汙沉垢。

《華嚴經》上說:"淨心水器,莫不影顯,常現在前;但破器濁心之眾生,不見如來法身之影像。"清淨的水器,會映現物影;但是破器、濁心的眾生,則無法顯出如來佛祖的身影。清淨之水如鏡,當然可以影顯萬物;但是破了的水器無法容水,濁了的心,也看不到自己的容顏,當然就見不著自性的光明了。

我們自性的溪水,日常流滴,未曾片刻滯留。禪定功夫高的人,不但可以聽到心跳聲,也可以聽到血液流動的聲音,像溪流,或潺潺低吟,或淙淙高歌;甚至可以聽到原本就存在的天籟在耳際、心間縈回。我們為什麼聽不到?隻因為我們的耳忙著辨別各種聲音,我們的心忙著胡思亂想,我們妄念紛飛,噪音、亂波幹擾,所以不見亦不聞。

有一首佛偈雲: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世間無處不淨地。

鼎州禪師與沙彌在山路上走過,突然刮起一陣風,吹起好多垃圾落在了路旁。禪師就彎下腰,把幾個垃圾撿了起來,放進口袋,旁邊的沙彌就說:"禪師!不要撿了,反正過些日子這些髒東西就沒了。"

鼎州禪師不以為然:"話不能這樣講。這裏沒了,還會飛到別的地方?我多撿一片,就會使地上多一分幹淨啊!"

沙彌說:"禪師!垃圾那麼多,您前麵撿,它後麵又會有人扔,您怎麼撿得完呢?"

鼎州禪師邊撿邊說:"髒物不光落在地上,也落在我們心上。我在撿我心上的髒物,終有撿完的時候呀。"

沙彌聽後,終於懂得禪者的心了。

鼎州禪師撿垃圾,更是撿心裏的妄想煩惱。心裏的髒物撿一片少一片--做這件事用的不是手,是心。

我們的心靈需要經常擦拭,因為空氣中充滿了點點的塵埃,一不小心就會蒙上我們的心靈,阻塞了光明,讓我們失去原本的純真、善良......我們的身心光明剔透,便可聞到滿溪流水的芬芳,看見充滿善良的花瓣。

世人求法總在心外,眼睛追求好顏色,耳朵喜聽妙音聲,鼻子親近芬芳氣,舌頭愛嚐鮮美味,身體難離纏綿觸,心中執著於分別。人的心在六塵中迷失了自己。而悟者卻甘願絕塵世之歡,以自己的生命同化整個宇宙。

現代人生活太忙碌、太緊張、多誘惑、多欲望,如果不設法淨化自己的情緒和心境,很容易煩躁不安。達摩說,幸福生活的關鍵是淨化自心中的矛盾和失衡。人總是在失衡時才起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所以禪家把這些煩惱稱為"自心眾生"。佛說:

法無眾生,

離眾生垢故。

生活智慧是在沒有纏縛時才展現的,所以必須注意滌蕩塵垢,才能純真無礙,活潑自在。而為了淨化自己,我們須注意以下幾點:

要確立實際的目標,不要被貪婪或虛榮心所迷惑。要以淳樸的態度生活,不要讓自己沾染上奢華浪費的習氣。

要改正自己的壞脾氣,戒除性急的習慣。

不要沾染玩物喪誌的遊戲。賭博電玩令人神魂顛倒,色情宴冶尤易墮落......對於壞習氣,必須防微杜漸。

傲慢使人無知,自負會失去心智增長的機會。要虛心學習,步步踏實。

培養安全感。要把心中的防衛機製降至最低。對別人處處設防,無異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