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良好的習慣,是良好行為的種子(1 / 1)

第六十七章.良好的習慣,是良好行為的種子

古時候寺廟裏有一個小和尚,在出家當和尚之前就有丟三落四的毛病。進入寺廟之後,方丈師父和師兄師弟們一直告誡他,可他卻不當回事。

每天除了誦經念佛、打掃寺院、提水砍柴之外,小和尚也想學一門手藝,為以後有一個好出路。於是方丈師父安排小和尚學習剃頭。

師父讓小和尚每天在冬瓜上練習剃頭的基本功。練了一天又一天,幾個月過去了,小和尚剃冬瓜的水平已經越來越高。可是師父卻發現一個問題:小和尚練習剃頭都是抽空進行的,在剃頭過程中經常有事要走開。每當別人叫小和尚走開的時候,他都會把剃頭刀別在冬瓜上麵,等辦完事回來以後再抽出剃頭刀繼續練習。

這把師父嚇了一跳,師父嚴肅地對小和尚說,"如果你手底下不是一個冬瓜,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呢?你的這種習慣到時候會出人命啊!"

可是小和尚安慰道:"沒事的,師父,等到真為人剃頭時我就不會這樣了。"

眼看著小和尚還俗的時間就到了,臨行時師父再三告誡他要改掉馬虎的毛病。可是小和尚的這一習慣已養成多年,終於在他第一次給人剃頭的時候出事了--有人叫他遞一件東西時,他順手把剃頭刀別在了客人的頭上。好在客人沒有出現生命危險,可是從此他的剃頭鋪再也沒人光顧了。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我們的習慣是多麼頑固,又是多麼不可忽視。

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習慣,通過條件反射自動發揮作用,隻有一部分行為需要大腦來控製。人體這種巧妙而經濟的做法,把大腦從許多單調乏味的瑣事中解放出來了,使它有機會、也有精力從事更高級的活動。而習慣的這種形成機製,使它具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旦形成以後,就比較難以改正。

要想不犯大錯誤,就應該在平時多注意自己不好的習慣,把他改掉。小的毛病不改掉,慢慢地就會形成大的錯誤,到了那時候就來不及了。

佛說,良好的習慣,是良好行為的種子。好習慣可以使你受益終生,壞習慣卻可能毀掉你的一生。

一個人從家庭走出去,無論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從小養成的習慣都將如影隨形。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那人又問:"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學者回答說:"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後要洗手,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

但是好習慣的形成往往沒有壞習慣那麼容易,所以古人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養成好的習慣往往需要比較強的自製力,主要是對自身容易泛濫的欲望的控製。然而,壞習慣的形成卻容易的多,它們像蘆葦和雜草一樣,隨時隨地都能生長。比如一個人很容易陷入無所事事的境地,或者對周圍的人隨波逐流。這種缺乏警戒的狀態,使人容易在不小心的時候結交壞人、或參與賭博,或染上吸毒的惡習等等,而這些不經意間形成的習慣可能毀掉你的一生。因此,我們對壞習慣一定要提高警惕,要經常反省自己,一旦發現壞習慣的苗頭,就要堅決地予以扼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