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應遲緩而作之事,則遲緩作之;應急速作成之事,則急速作成之(1 / 1)

第六十八章.應遲緩而作之事,則遲緩作之;應急速作成之事,則急速作成之

一個人的能力、精力有限,誰也不是超人,不可能一夜之間解決所有難題,做完所有的事情。而當一大堆事情同時壓到你身上時,按"輕重緩急"的次序依次完成,才是最合理的解決之道。

正如古人所雲:"事有先後,用有緩急。"佛也告訴我們:"應遲緩而作之事,則遲緩作之,應急速作成之事,則急速作成之,實甚大大合宜,故此人必是有智之人,將來應受大樂。"

一則禪宗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一位老禪師拿出一個木桶放在徒弟麵前的桌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仔細地一塊塊放進木桶裏。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向徒弟問道:"瓶子滿了嗎?"他的徒弟應道:"滿了。"老禪師反問:"真的?"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些礫石,倒了-些進去,並敲擊玻璃瓶壁,使礫石填滿下麵石塊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他第二次問道。

這一次徒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他應道。"很好!"老禪師說。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沙子,開始慢慢倒進木桶。沙子填滿了石塊和礫石的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徒弟:"木桶滿了嗎?""沒滿!"徒弟說。

他再一次說:"很好。"然後拿過一壺水倒進木桶直到水麵與桶口齊平,抬頭看著徒弟,對徒弟說:"你看,如果你一開始沒有把大石塊放進桶裏,你以後就再也沒有機會把它放到桶裏了。"

這則故事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時間管理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我們生命中的"大石塊"呢?這種大"大石塊"就是我們生活、工作或事業中的緊要之事。它有可能是我們與愛人共度時光,有可能是我們的信仰、教育、夢想......不管怎樣,我們切切記得要先去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我們這輩子就要耽誤很多事。

工作中有長遠目標、短期目標、即時目標。這些目標有時候會像熱氣球遇上麻煩一樣到處亂撞,照顧了這一點又忘記了那一點;無論怎樣權衡利弊,始終不能盡善盡美。這時一定要善於發現並解決最迫切的問題。隻有先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解決其他問題。

怎樣分清輕重緩急?意大利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著名的"80/20定律",即在日常生活中,20%的事情就足以決定80%的成就,所以應該先辨別什麼是最可能見效的20%的事情。一旦辨別清楚了,用80%的時間做好這些最重要的事情,再用剩下的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雖然每個人在每段人生情況不同,人們不必機械地套用這些百分比,但把這個定律的精神融會貫通,運用到學習和生活當中,就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及做好最重要的大事。

要設定優先級,可以用"輕重緩急"四字去劃分學習、生活中的四類事務:

1.緊急且重要。

2.緊急,但不太重要。

3.重要,但是看起來不緊急。

4.不重要,也不緊急。

一般人每天習慣於應付一些緊急且重要的事,但接下來往往會去做一些第二類看來緊急,但不太重要的事,整天窮忙而收獲不大。與第二類相比,生活中其實更要緊的是去做第三類事,即重要,但是看起來不甚緊急的事,例如讀書、遊戲、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