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要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就要做真實的自己(1 / 1)

第七十一章.要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就要做真實的自己

一位失意的青年去寺廟拜訪一位得道高僧,向大師請教快樂的真諦。

青年問:"大師,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快樂的人呢?"

大師說:"我送給你四句話:把你當成你,把你當成別人,把別人成你,把你當成別人。如果你把這四句話領悟了,你就知道怎麼做一個快樂的人了。"

青年想了很久,才開口說:"把自己當成自己,就是要做真實的自我。把自己當成別人,就是要替別人著想。把別人當成自己,就是要幫助別人,把別人當自己一樣來愛惜。把別人當成別人,就是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尊重別人的個性和生活方式。"

大師對青年的回答非常讚許,說:"去吧,你已經領會了快樂的真諦,接下來你就應該去做了。"

把自己當成自己,要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就要做真實的自己。

把自己當成別人,是快樂的第二要訣,就是在做真實的自我的同時也要為別人著想。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總要和別人打交道。如果和別人交往的時候老想著自己怎麼樣,總以自己的立場來看別人,難免會產生誤會,誤會則會導致不愉快。比如下麵這個例子。

倩倩的丈夫忽然心髒病發去世,料理完喪事,她疲倦且悲傷地回到家後,就開始麵對親友日複一日的關心詢問:"他是怎麼死的?""你怎麼沒有及時呼救?""之前你們夫妻吵過架嗎?""天哪,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還有"你要母兼父職,好好照顧小孩"的訓誨。

這些人的出發點當然是關心,但對處於情緒低潮的她,卻造成一種傷害。後來她看到"來人"就害怕起來,"我最需要的,是沉默的體諒,但卻沒有人給我。"她說。

佛說:"人與人之間相處,應該縮小自己,開闊心胸,讓自己可以走進別人眼裏,甚至進入他的心裏,而不會刺傷人。"我們在做人做事的時候,一定要設身處地地替別人想一想。要問自己:我這樣做別人喜歡嗎?我這樣做會對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是否應該收斂一點,我是否應該不那麼自私一點?隻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會融洽,才會有快樂。

可是在當今社會,許多人都不斷膨脹自己,增加自己的重量,結果是讓人看著礙眼,再也進不了他人心裏。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紛爭不斷出現,挫折也不斷產生。

有一對年輕的夫婦結婚不到一年就離婚了,就是因為妻子太過於自我,整天拉著自己的丈夫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從來不問丈夫喜歡不喜歡,從來不考慮丈夫的感受。比如,天天吵著要求丈夫和她一起出去買東西,要丈夫陪自己一起看她自己喜歡的韓劇,即使做飯的時候也總是做自己喜歡吃的菜,從來不問丈夫喜歡吃什麼。時間久了,丈夫終於無法忍受,而提出離婚。

佛說:"我們一定要了解別人的立場,人與人之間會衝突、不愉快、會爭執,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立場不同,看法就不同,作風也不同。

替別人著想,就要克服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質。自我中心的人,以睥睨的眼光看人,以不屑的語言抨擊人,當自我中心膨脹到一定程度時,就開始與別人衝突。很不幸的是,這些衝突和爭吵,並沒有引導他去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和改進溝通意見的方法,結果,他總覺得別人是錯的,別人對不起他,甚至認為別人是無知。相對的,別人也會因為他的自大,而與他疏遠。

因此,人必須打破"我執",從自我中心中解放出來。達摩說:法無有我,離我垢故。就是說,清醒的智慧不是存在於自我中心,而是在於自由的心靈。因此,自我中心就像是汙垢一樣,會障礙思考。必須遠離它,才能展現良好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