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組織實力形象調查。組織的實力通常指反映組織人力、物力、財力等組織自身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力量。如:決策層的素質、組織成員的文化層次、知識結構、組織的技術力量、工作環境、設備水平、員工的福利待遇等。這些都是組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因素。具備先進的物質設備、現代化的辦公設施,並且使用效率高,有明顯的社會效益,是組織實力強大的表現;組織成員的工資有保障、福利待遇好,說明組織的生產經營有方,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改善員工的生活;擁有大批懂技術,專業知識豐富,有實幹經驗的科技人員,是組織的又一寶貴財富,也能反映組織的實力形象。
(4)、組織的產品形象調查。產品有自身特定的形象,它與組織的管理和技術水平等密切相關。組織的產品形象是較直觀的形象,易於影響公眾,為公眾所識別和評判。良好的產品形象,是組織獲得公眾信任與好感、樹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因素。
產品形象調查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產品基本情況調查。主要包括:產品質量、功能、實用性、使用周期、產品價格、外觀設汁、商標、包裝、服務等。
第二,產品在消費者和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地位調查。主要包括: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產品是否暢銷、消費者對產品是否滿意、有哪些意見和要求、產品滯銷及市場占有率低的原因。
第三.產品競爭地位的調查。主要包括: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和排名,與同類產品的質量、包裝、價格的比較,並找出優勢及差距。
3、組織實際形象指標的調查。評價組織實際形象的指標是組織的知名度與美譽度。知名度是指一個社會組織被公眾知道、了解的程度,及社會影響的廣度和深度。知名度的高低與社會組織優劣並不等同。同是高知名度,可能是譽滿全球,也可能是臭名遠揚。美譽度即一個組織獲得社會公眾信任、讚美的程度。
知名度和美譽度是衡量社會組織形象的基本指標。兩者反映了社會公眾對一個社會組織的看法和評價。通過對知名度和美譽度的調查和分析,可以了解組織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真實形象。
4、相關公眾情況的調查。
(1)、公眾背景資料的調查。這—調查的目的是為組織形象的定位提供充分證據。內容包括:被調查者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經濟狀況、住址等資料的調查,它可以幫助更深入地分析公眾對組織形象的評價的不同特點。
(2)、公眾構成調查。開展公眾構成調查有利於確定公共關係工作的基本範圍和重點對象,避免盲目性。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內部公眾構成情況。如組織成員的數量構成、專業構成、年齡構成、性別構成、文化構成、職務、職稱構成等。②外部公眾構成情況。如外部公眾的數量構成、空間構成、特征構成、需求構成、觀念構成等。
(3)、公眾需求構成情況調查。開展公眾需求情況調查,可以掌握公眾需求情息,不斷設法滿足公眾的合理需求。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公眾的物質需求狀況。如對改善物質生活環境的需求,對獲得物質產品的需求等。②公眾的精神需求情況。如對組織接納的需求,對合法權益的需求,對獲得組織重視的需求等。
(4)、公眾態度意向的調查。這是公共關係調研中最重要的內容。公眾態度分為認知和評價兩部分。認知包括公眾對組織的了解和認識,反映了組織的知名度,是公眾對組織產生態度的前提;評價則是指公眾在對組織有所了解的基礎上作出的帶有主觀色彩的判斷,反映了組織的美譽度。因此,通過對公眾意向的調查,可以判斷公眾對社會組織的認知和評價,幫助組織了解其在公眾心目中的實際形象,並以此與組織的自我期望形象進行比較,找出差距以及存在的問題,並確定組織即將開展的公共關係活動的對象和目標。
5、社會環境調查。任何組織總是生存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其公共關係工作的成敗都離不開環境因素,隨時監測組織外部環境的變化是公共關係的重要職能之一。因此,社會環境調查也是公共關係調查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主要包括:政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其他組織公共關係工作的進展情況等等。
所謂社會環境的調查,第一是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政策方針、法律法規進行調查,即社會組織可以在什麼樣的法規和政策允許範圍內從事活動,組織開展的業務會受到怎樣的保護等等。
第二是對市場發展趨勢、社會文化及心理等方麵的進行調查分析(如重大事件、社會時尚、輿論熱點、風俗民情、教育科技發展等)。其目的在於考察特定的公關工作是否合乎時宜。
第三是對技術環境進行調查分析,這是指進行某項公共關係工作時,應對時間、空間及物資設備等要素進行調查分析,以確定此項公共關係活動此時此地進行是否可行及效果怎樣。
6、傳播媒介情況的調查。要做到有效地利用傳播媒介來開展公共關係活動,就必須對傳媒的有關狀況進行調查。傳播媒介情況調查的主要範圍:
(1)、大眾傳媒情況調查。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範圍廣,傳播效率高,深受社會組織重視。對大眾傳播媒介的調查包括:大眾傳播媒介的分布情況、功能作用情況、所需信息情況等。
(2)、專題活動媒介情況調查。專題活動是現代公共關係活動中一種具有特殊作用的信息傳播媒體,掌握此媒體的特點,可以決定組織是否參加某專題活動或參考某專題活動來自辦專題活動。對專題活動媒體的調查包括:專題活動籌辦情況、專題活動效果評估情況等。
公共關係調查是社會調查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運用科學的方法,有步驟地去考察社會組織的公共關係狀態,收集有關資料,進而分析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係,以達到掌握實際情況、解決麵臨問題的一種實踐活動。
總之,一項公共關係工作要取得成功,一定不能閉門造車,而應當對有關的內容進行調查分析。否則便很可能導致失敗。
(四)、公共關係調查的基本步驟
公共關係調查的步驟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分析階段。
1、準備階段。
(1)、確定調查主題。確定主題包括確定調查的目的和內容。組織應根據公共關係工作的實際需要確定不同類別、不同時期的公共關係調查的主題。
(2)、確定調查範圍。調查範圍的確定包括兩個方麵:調查對象的確定和調查對象範圍(即樣本數)的界定。組織應根據調查主題的需要和力所能及的條件來確定調查範圍,並應確保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客觀性和全麵性。為保證調查範圍更為科學合理,在確定調查範圍時,應注意收集以下資料:①調查對象的背景資料。它是指被調查者的年齡、性別、住址、職業、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家庭情況等。②調查對象對組織的認知情況。其主要包括對組織的基本情況、經營狀況、開展的主要活動等是否了解,了解的程度等。③調查對象的態度情況。它是指被調查者對組織的方針、政策、各項工作及發生的問題與事件所持的態度。從心理學上講,態度是公眾對於組織所持的主觀上的內在意向,它是公眾的認識、情感和行為習慣的綜合反映。公眾態度從形式上劃分,可分為支持、不支持、中立、反對、敵意等多種;從持續時間長短來劃分,可分為持續性態度和即時性態度兩種。④調查對象行為情況。它是指對調查者受自身態度支配所采取的行為,如,接納組織及其產品或服務,不接納組織及其產品或服務,是否對組織施加某種壓力,等等。
(3)、確定調查方法。根據不同的調查主題和公眾範圍,確定相應的調查方法,並著手調查前的準備工作。如,調查問卷的設計、與調查者對象之間的聯絡等。選擇確定方法時應考慮以下問題:
①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取盡可能多的情況和資料。②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取更為客觀的調查結果。③用什麼方法才能以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好的調查效益。④確定調查負責人員、地點、日期、費用及其他重要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