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共關係工作的程序 第三節 公共關係活動的實施(3 / 3)

對計劃實施過程的隨時性的監督、檢查,不能依賴臨時性的措施,而應該建立起製度化的反饋、分析機製。最好由專人負責,將各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集中進行分析,以便及時地確定問題的性質和影響程度,並形成初步的解決方案。

四、公共關係計劃方案實施過程中的障礙

公共關係計劃方案的實施過程,實際上就是公共關係的傳播過程。任何傳播活動都存在障礙,使得“傳而不通”,公共關係的傳播也不例外。正視傳播活動中存在的障礙,並消除這些障礙,是提高傳播效果的必要條件,也是公共關係方案得以順利實施的保證。

(一)、障礙的類型

1、經濟障礙。日益發達的大眾傳播媒介對社會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而電話、傳真、網絡以及手機短信等現代通訊工具,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但是由於經濟條件的限製,並不是每個目標公眾都可能擁有電視機,或者有連接了互聯網的個人計算機。這種情況下,通過這些媒介向這些目標公眾傳遞信息就會受到阻礙。另一方麵,生活在經濟水平不同的地區的人們,他們的需求也不相同,自然地,他們對信息的取舍也會有所不同。

2、語言障礙。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工具,是表達思想的信息載體。因此,便產生了語言在表達思想時是否正確或恰當的問題。準確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技巧,是每個公關人員的基本功。如果語言表達正確且恰當,就為人所理解,會引發其思想所希望產生的行為;如果語言表達不正確或不恰當,就會引起人們的誤解,就會引發剛好相反的行為,從而出現傳播溝通中的障礙。

3、文化習俗障礙。是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具有固定特點的道德習慣、禮儀、審美觀點等。是具有固定特點的社會因素,也會造成公共關係實施中的主要溝通障礙。各國家、地區、民族由於不同的地理、曆史、經濟等原因,會形成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等傳統文化因素,因而在溝通時會發生困難,出現障礙。

4、觀念障礙。觀念是由一定的經驗和知識積澱而成的,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公眾對於客觀事物的根本態度和看法,是用以指導自己行動的理論和觀點。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們接受、信奉這種觀念並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因為年齡、性別、教育、經濟收入以及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目標公眾對待社會事務有不同的看法。多數情況下,他們樂於接受與其原有觀念相一致的信息,而回避或不接受與其觀念相矛盾的信息。因此,在公共關係實施過程中,一定要認真研究目標公眾的觀念,研究他們在各自觀念指導下形成的習慣等,及時調整公共關係活動的實施策略。

5、心理障礙。心理障礙是指由人的認知、情感和態度等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溝通障礙。造成此種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說明事實真相而造成公眾的誤解甚至曲解。再就是遇事不冷靜,態度欠佳或者情感失控,在交往中尤其是在談判中最容易造成溝通障礙。

6、傳播時機不當引起的障礙。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時機問題,傳播溝通也不例外,選擇時機不當也會導致障礙。進行傳播溝通時應當考慮各種相關因素,選擇恰當的傳播時機,否則便會引起傳播中的障礙。

7、組織方麵的障礙。這主要是指由於組織宏觀、微觀體製,組織形式等方麵的因素而引起的溝通障礙,主要發生於組織傳播之中。

8、突發事件引起的障礙。所謂突發事件,一是指人為的糾紛危機,諸如公眾投訴、新聞媒介的批評、不利輿論的衝擊等;二是災害危機,諸如水災、火災、地震、車、船、飛機的失事等。這類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對公關計劃的實施幹擾很大。因為突發事件一般具有突然發生、來勢迅猛、後果嚴重、影響麵廣的特點,如果處理不妥,不但公關計劃難以實施,還會使組織的整體形象受損。

(二)、預防和消除實施中的障礙

消除計劃目標障礙的根本方法是要求計劃部門修正計劃目標,使之正確、明確、具體。而計劃實施人員必須在開展工作之前,就計劃目標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可以進行比較和衡量、是否指出了期望的結果、是否規定了完成的時間、是否超越了實施者的職權範圍等方麵進行認真的檢查,並將發現的有關計劃目標方麵的問題主動與計劃部門聯係,並督促其重新修訂。

在公共關係方案的實施中,不僅要排除障礙,而且要預防障礙的發生,使公關方案的實施得以順利進行。為此應當注意:

1、增強信息的可信度。在公共關係實施的過程中,要使公眾對組織產生信任感,首先,是組織要給人一種誠實可靠的印象。再者,信息的發布應選擇權威的媒體作為傳播渠道。另外,所傳播的信息一定要保持真實性、可靠性。

2、信息內容的針對性。在公共關係實施過程中,信息的發布一定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的公眾(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信仰),應采取相應的傳播方式進行溝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傳播障礙。

3、信息內容應當明確。傳播的信息應當清楚明確,切忌含糊不清令人費解的傳播方式。公共關係計劃的實施過程,就是執行計劃方案所規定的內容。如果計劃目標不正確或不明確、不具體,實施人員的行動就無所遵循,就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鬧出亂子來。如,計劃目標損害了公眾利益,必然會引起公眾的抵製或反對。計劃目標過低,則引不起公眾的重視,計劃目標過高則又會挫傷執行人員的積極性。因此,必須排除這些障礙,才能有效地實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