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具有以下特點:
(1)、危機初始階段,損失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
(2)、危機發生後若任其發展,損失將會加大。
(3)、無形危機造成的損失有可能彌補。
(4)、處理好這類危機要與新聞界多打交道,因而必須注意方式方法。
(四)、人為危機和非人為危機
依據危機產生的主、客觀原因,危機又可分為人為危機和非人為危機。
1、人為危機。由人的某種行為引起的危機稱為人為危機。對於一個組織來說,內部管理不善,員工缺乏公關意識,或有人故意破壞,都可造成人為危機。如果平時加強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一般都可以避免人為危機的發生。
2、非人為危機。它主要指不是由人的行為直接造成的危機。比如地震、洪澇、風災、冰雹等自然災害。非人為危機有如下特點:
(1)、不可預見、不可控製。
(2)、造成的損失是有形的。
(3)、此類危機易得到同情、支持和幫助。
(五)、顯在危機與內隱危機
根據危機的外顯形態,危機可分為顯在危機和內隱危機。
1、顯在危機是指已發生的危機或危機趨勢非常明顯。
2、內隱危機指潛伏性危機。
除以上分類方法外,依據危機的性質,還可將危機分為信譽危機、經營危機、信貸危機、環境危機等。識別不同的危機類型,了解不同危機類型的特征,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處理危機。
三、危機發生的原因
(一)、組織行為不當引起的危機
組織行為不當引起的危機是指在社會組織發展過程中,由於組織在指導思想、工作方式、運行機製等組織本身方麵的原因引起的公共關係危機。—般是由於社會組織的政策失誤或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如過度地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公眾利益、不顧社會利益造成毒氣泄漏、廢水汙染;賓館酒樓發生的嚴重食物中毒;因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的企業信譽急劇下降;因某種政策失誤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因管理工作不完善造成浪費等而引發的危機事件。因這類原因導致的公共關係危機完全是組織的責任,最易激起公憤,受到公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抨擊,對組織形象的損害是極其嚴重的,造成影響也很惡劣。
1、組織行為不當造成公共關係危機的一般原因有:
(1)、組織對公眾和社會不負責任。由於缺乏公眾意識,缺乏長遠的眼光和戰略,組織對社會和公眾不負責任,不遵守國家的法令、規定,不重視產品質量等原因,而導致的公共關係危機。
(2)、領導者素質低下。由於組織的某些領導人知識結構不完善,素質不高,他們對員工缺乏威信和感召力,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組織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導致的危機。
(3)、管理機製混亂或不健全。完善的管理機製和手段是社會組織成功的保證和關鍵。管理機製不健全、工作無程序、辦事不按規章製度、缺乏約束機製等都會導致組織行為失誤,影響公眾利益。
(4)、員工公共關係意識淡薄。公共關係形象的樹立不是靠某些人或局部的工作,而是有賴於組織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組織要想全方位樹立起自己的形象,贏得消費者和公眾的信賴,就得培養全員的公共關係意識,開展全員公共關係工作。沒有全員公共關係意識,就不能讓各類公眾滿意。
(5)、組織對事件的處理不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不斷完善,消費者已經學會了用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會對組織的不合適行為提出抗議,如反暴利、反汙染行動等。組織在與社會公眾交往的過程中,在與消費者的交易過程中,由於各自的利益不同有可能引起摩擦和糾紛。如果處理得當,就能使摩擦和糾紛平息,處理不當,就會引發一場危機。
(6)、由組織內部或外部的個別人員有意或無意造成。如生產人員違章操作或粗心大意引起的火災;因情緒問題有意破壞或擾亂造成的傷亡事故;追求暴利等決策錯誤等。這類事故必定會損害組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