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公共關係危機的處理 第二節 公共關係危機的處理對策(3 / 3)

4、靈活性原則。在處理公關危機時,首先識別不同類型和特征的公關危機,並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由於危機事件不斷發生變化,可能原定的處理措施考慮不周。因此,為使組織的形象和聲譽不再繼續受到損害,處理危機時應視具體情況靈活運作。

5、負責性原則。社會組織對事故後果應持負責的態度,要勇於承擔責任,對財產損失應合理賠償,對傷亡人員應為其本人或家屬應給予合理的補償。

6、公眾利益第—原則。組織在發生危機時,公關人員應站在公眾立場上真誠地承擔責任,聽取意見,知錯改錯。最大限度地平衡組織與公眾的利益,在組織利益與社會利益、公眾利益發生衝突時,應以公眾利益為先,優先考慮公眾和社會利益。

7、維護聲譽原則。公關危機處理中要始終維護組織的聲譽,這是危機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公關危機處理人員要盡力減少公關危機事件給組織帶來的損失,特別是要爭取公眾的諒解和信任。如組織對自己有缺陷的產品實行召回的製度,就是在維護組織的聲譽,也是對公眾負責的體現。

8、人道主義原則。這是公關危機處理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在公關危機處理過程中會涉及到生命、財產重大損失的問題,此時無論如何要把搶救、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救人勝於救物,這是體現人道主義的最好詮釋。

綜上所述,公關危機處理的總原則是真實、全麵傳播;減少、減輕損失;挽回、維護組織聲譽。

三、處理公共關係危機的具體對策

公共關係危機的處理,尤其強調藝術性。公共關係人員要善於判明情況,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工作方式。導致危機事件發生的原因不同,危機事件的類型不同,那麼公共關係工作的目標和措施也不盡相同,從而應采取不同的對策。

(一)、利用法律武器再塑社會組織的形象。

我國的法製製度在不斷健全,行政法、商標法、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相繼出台,這些都是我們依法保護組織形象的保障。隻要我們掌握了事實,借助法律渠道,理應能夠澄清是非真假,恢複社會組織的真實形象。

(二)、借助大眾傳媒,開展新聞宣傳活動。

在我國,大眾傳播是黨的喉舌,是人民利益的保護者,也是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重要陣地,出於它具有公正性、客觀性、權威性等特征,因此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形象方麵能發揮很大作用。如果是媒體本身發表了不符合實際的報道時,也可以向媒體提出更正要求,指明事實,並提供全部與事實有關的資料,派出有關領導或發言人接受采訪,表明立場,要求公平處理。

(三)、策劃、開展建設型公共關係活動

發揮組織公共關係部門的職能作用,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員工和公眾的力量,策劃、實施塑造組織形象的建設型公共關係,以重塑和維護組織形象。

(四)、與各類公眾保持聯係,使公眾了解事實真相

運用和發揮組織原有的溝通渠道,進一步加強與政府部門、社區、協作單位、消費者等公眾聯絡,采取適當的傳播對策,通報情況,回答谘詢,解釋問題,促進公眾了解事實真相。

總之,由於危機事件出現的情形、背景、原因以及麵臨的環境和公眾不同,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適當的工作策略、方式、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消除危機事件帶來的影響。

四、危機的善後

組織不僅要利用公關活動來處理危機,而且危機過去以後也需要運用公共關係來處理危機所帶來的長期影響。危機期間組織的態度會引起公眾的廣泛注意,有時可以成為公眾攻擊的依據。組織在處理危機時如果不考慮後果,不願承擔責任,不願對那些受害者表示關心,那它就很難得到公眾的同情和支持。

危機的善後包括恢複公眾對組織的信心和重新恢複組織的信譽,它可以修複危機給組織帶來的破壞,利用危機創造的機會宣傳織織的形象。國外有些大的公司都已設立了首席風險官,專門處理組織的公關危機。在對全球工業500強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調查中,發現這些公司被危機困擾的時間平均為8周半,危機後遺症的涉及時間平均為8周。而沒有設立應變計劃的公司,要比有此計劃的公司被危機困擾的時間和危機後遺症涉及的時間長2.5倍。因此,有人說看一個組織的實力隻需要知道它如何麵臨危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