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情趣,指一個人的性情和誌趣高遠不低俗。要培養自己高尚的情趣,就得知情知禮,不懂禮者難成高尚的人,正所渭彬彬有禮然後君子也。一個人惟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在生活中與人為善,處處為他人著想。在行動上,才能產生助認為樂,不計報酬的行為。如一個人時時想著自己,心中沒有他人,生活中勢必斤斤計較,寸利必爭,甚至還會損人利己,乃至飛揚跋扈,這種人,自然就是一個心胸狹隘、情越低劣之小人。
一個富有高尚情趣的人,必然是一個心胸開闊、心底無私的美君子,他既懂得外在的禮儀方麵涵養,更注重內在品質的錘煉。
瀟灑的風度指一個人受人歡迎的內在的素質修養和他外部行為等的總稱。這種風度具體表現在人的形態、言談、舉止、裝束打扮等方麵。這是在生活中逐步凝煉而成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個人形象是否優美,很大的程度上是通過個人的風度體現出來的。比如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如果得體優雅,風趣幽默,那麼大家會認為你很美,很有修養。如果你在裝束打扮上非常邋遢,不整潔,那麼即便你言語如何,同樣也是不美的。可見,個人形象之美是多方麵的。不僅需要有豐富的內涵,也需有外在的表現。現代社交禮儀不僅可以豐富你的內涵,同時還可以教會你許多外在的禮儀規範,使你成為—個真正受歡迎的人。
2、塑造組織形象。我們總是說,人是社會的人,而不是單純的生物人。這是因為大部分的人總隸屬於某一個組織,即人是組織化的個人。我們在工作中,總是代表著自己為之工作和學習的組織的利益。因此,工作中每個人的形象也就代表著組織的形象。
故從組織角度出發,無論是組織的領導者還是普通員工,都應有強烈的形象意識。經濟社會,形象就是對外交住的窗口,良好的組織形象可以給組織帶來無窮的效益。從禮儀角度而言,任何組織內的個人,均應重視社交禮儀的學習,自覺掌握現代社交禮儀的常識,以便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
(二)、有效信息溝通
交往就是信息溝通的過程。在現代社會,雖然大眾傳播媒介的普及和發達,使各種信息的傳播頻率空前迅速,日益廣泛。但盡管如此,人際交往中的信息溝通仍具有大眾媒體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人際交往中溝通的信息往往更生動、給人的印象更深刻、更富有啟發性。市場經濟是開放的經濟,這就要求人們以多角度的方式進行交往,應從信息交流、能力互補、事業合作等多種交往動機出發,結識有不同個性、特長、職業甚至不同價值觀的各方朋友,這就叫做廣交友,多受益。社交禮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溝通技巧,要想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有益信息,就得熟悉社交禮儀,用社交禮儀的相關行為規範指導自己的社交活動,更好的向交往對象表達自己尊重、友善之意,以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與信任。
(三)、協調人際關係
社交禮儀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和調節器。由於社交禮儀的基本原則是敬人律己,真誠友善,因而它能增進人們相互間的感情,協調各種人際關係,營造一個和諧友善的社會氛圍。同時也有助於建立和發展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關係。即使在人與人之間發生了某種不快、誤會和碰撞時,通過一句禮貌用語,一個禮節形式,便會化幹戈為玉帛,重新獲得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即便是初次相遇的陌生人,隻要禮節周全,也會成為一見如故的好朋友。相反,即使是親朋故舊,如忽視來往禮儀,也會變得疏遠。正如唐人羅隱曾說:“敬一人,則千萬人悅;慢一人,則千萬人怨。”可見,社交禮儀在協調人際關係方麵的重要作用。
(四)、促進社會文明
禮儀是人類社會脫離野蠻階段,進入有序的文明社會的標誌。在當今,禮儀更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社交禮儀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促進社會文明和提升個人素質的最好形式。古往今來的中外有識之士無不重視禮儀教育,並且把它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朱熹語)。中國自古有“親師友、習禮儀”的優良傳統。在當代中國,禮儀教育更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形式。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更把禮儀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各自的工作職能,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大力宣傳基本道德知識、道德規範和必要禮儀,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目前在全國開展的八榮八恥教育,也是教育人們如何懂文明、講禮貌。很顯然,禮儀教育受到這樣的重視,就是因為禮儀有助於促進社會文明。
(五)、適應“入世”需要
隨著我國加入WTO,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禮儀、禮節、禮貌成為我國人民走向世界、與世界交往的名片。作為中國公民,一方麵要了解和掌握我國優秀的禮儀文化傳統,在對外交往中,展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同時,也要廣泛吸收各國禮儀文化的優秀成果,逐步形成一套與世界各國禮俗接軌的現代禮儀,以適應與世界交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