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公共關係的社交禮儀 第二節 日常交往的禮儀(2 / 3)

1、形體。有人把服裝比做人體的“第二皮膚”,確實是十分精妙的,意思是衣服要像自身的皮膚一樣合度、適體,即達到服裝與體型的和諧。人的形體、容貌、膚色各有不同,著裝也應因人而異。高瘦身材者上裝不宜太短,下裝不宜瘦小,以免給人一種上下身比例失調、失衡之感。身材矮小者應取簡單、直線的設計,上下同色的套裝比較適合矮小身材的人,切忌穿大衣、風衣、長裙等過長的服裝。體型過胖者應穿剪裁合體的衣服,並且使用深顏色,給人以視覺上的收縮感以顯得清瘦一些。

2、環境。環境就是指著裝要與職業、環境相協調。首先,著裝應與職業本身相協調。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工作性質對服裝的要求不同,如醫務工作者的白色裝束,使人想到聖潔的天使;解放軍戰士的製服,顯示了不可侵犯的凜然之氣。其次,著裝應與環境相適應。繁華的都市、邊遠的鄉村,這都是環境的一部分,著裝必須與之保持一致,否則環境會對你形成一種排斥力,使你在這個環境中顯得不和協。因而,作為公關人員著裝必須考慮與環境的協調。

3、年齡。年齡是每個人成熟進度的標尺,也是每個人為自己選擇服飾時不可忽略的“參考物’。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隻有穿著與其年齡相適應的服飾,才比較得體。

4、著裝的“TPO”原則。“TPO”分別是Time、Place、Object三個詞的縮寫,其含義為時間、地點、目的(儀式)。其基本要求是:公關人員在服裝穿著、首飾佩帶、配件選擇等與打扮相關的一切問題上,都必須統籌兼顧,而且必須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這樣才能影響公眾的心理,提高公關活動的質量。

“TPO”原則中的時間,一是指一天中的清晨、白天和晚上。相應的服裝有運動裝(或休閑裝)、西裝、晚禮服等。晚間的著裝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所要遵循的禮儀也更嚴格。二是要考慮一年中四個季節的氣候變化對著裝的影響,特別關注的應是服飾的色彩和質地。同時應注意在不同的季節佩帶的首飾應有所不同。三是作為公關人員在著裝時要考慮服裝的時代性,既不能過分新奇,又不能過分複古,否則會與公眾在心理上拉開距離,影響公共關係的效果。

“TPO”原則中的地點,實際上就是指著裝者出現的場合,也即環境,要根據環境的不同,穿不同的服裝。通常公關人員出現的環境有工作(上班)環境、社交環境和休閑環境,或者稱為正式環境(工作和社交環境)和非正式環境。

“TPO”原則個的目的,主要指通過打扮給公眾留下的印象如何、這種目的能否實現與具體的環境密不可分:做為公關人員,應根據希望給公眾展示自己在特定場合的最佳形象來著裝、打扮。

(二)、著裝規範。

1、男士著裝

男士著裝以表現穩重、專業、令人信賴為最重要,中國人一般多以西裝來代表男士的身分、地位,而在正式場合中,也多以深色西裝來應對。但在西方社會中,則十分講究穿著的禮儀,即使現今自由風氣盛行,仍須視不同場合來穿衣,才不致失禮。

西服是舉世公認的既美觀大方,又穿著舒適的服裝。在社交場合,公共關係人員大都身著西裝。西服的穿著有嚴格的模式和統一的要求,隻有符合這些模式和要求的穿著才被認為是符合禮儀的,是規範的。具體來說:

(1)、在正式場合,西服顏色應以深色或單色最為適宜,在隆重場合一定著深色西服。

(2)、穿西服時要注意與襯衣相配。襯衫的顏色應與西服相協調。

(3)、凡在正規場合,穿西服都應係領帶。領帶是西服的重要裝飾,也是西服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帶的選擇應與西服和襯衫相適宜,還要考慮人的年齡、季節等。領帶的長度以到腰帶扣處為宜。穿羊毛衫時,領帶應放在羊毛衫內。係領帶時,襯衣的第一粒扣子要扣好,領帶夾一般夾在第3、4粒扣之間。

(4)、西服上衣的幾個前襟外側口袋,隻作裝飾用,保持平整很重要,胸前的口袋是用來放西裝裝飾物的,票夾、名片夾等物可置上衣內側口袋。

(5)、西服與鞋、襪子等合理搭配。皮鞋在男士的整體裝飾上占重要地位。穿著西服必須穿皮鞋,襪子應選顏色素淨的中長筒襪,可以避免坐下談話時露出皮膚。

2、女士的著裝。女士的著裝應體現出女性的職業特點、性格特征和固有的魅力。目前服裝的款式隨著流行時尚日新月異,女士在衣著上選擇的餘地是極為廣闊的。但從禮儀的範疇要求,服飾需要因時、因地、因事而宜,大方高雅的服飾,不僅可以追求時尚,而且也不受時空的限製。

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我國的女士通常穿著西裝套裙、連衣裙、旗袍作為禮服。女士的衣著之中最能展現女性魅力的服裝是裙子,一條恰到好處的裙子能夠最充分地增加女性的美感和飄逸的風采。

裙子的長度至少齊膝,較正式的工作場合可考慮穿西服套裙。選擇裙子要注意其厚薄、色彩與質地。在正式場合穿的裙子,色彩要莊重一些,質地要好一些。無袖或背帶式連衣裙僅適用於度假或家中穿著。穿裙子一定要穿長絲襪,襪口切忌露在裙擺之下。長褲幾乎適用於一切場合。

女士在一些重要的涉外場合中穿旗袍既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女性柔美婀娜的身姿,又能使女性顯得端莊典雅。往往會受到外賓的讚賞。

包袋。這是女性服飾的重要配件,包袋的選擇應考慮使用的時間、場合,應注意與衣服顏色搭配。再者包袋與服飾配色時,有幾個細節須注意:一是使包與服裝成對比色,反差大,對比醒目。二是如服裝為花色,則包袋應與服裝的主色調相同。三是包袋與服飾中的其中一樣同色,這樣上下呼應,整體協調。

六、拜訪和接待禮儀

拜訪和接待是組織公共關係活動中經常遇到的,也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社交禮儀。

(一)、拜訪禮儀要點

1、拜訪前應事先和被訪對象約定,以免撲空或擾亂主人的計劃。拜訪時要準時赴約。拜訪時間長短應根據拜訪目的和主人意願而定。一般而言,拜訪時間宜短不宜長。

2、到達被訪人所在地時,一定要用手輕輕敲門(門敞開時也不例外),進屋後應待主人安排指點後方可坐下。後來的客人到達時,先到的客人應該站起來,等待介紹。

3、拜訪時應彬彬有禮,注意一般交往細節,未經主人允許不要亂翻主人的東西。

4、告辭時要同主人和其他客人一一告別,說“再見”、“謝謝”。主人相送時,應說“請回”、“留步”、“再見”等禮貌用語。

(二)、接待禮儀要點

1、對接待人員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品貌端正、舉止大方、口齒清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受過專門的禮儀、形體、語言、服飾等方麵的訓練。

2、接待人員服飾禮儀。基本要求是:整潔、端莊、得體、高雅;女性應避免佩戴過於誇張或有礙工作的飾物,化妝應盡量淡雅。

3、—般接待禮儀。如果來訪者是預先約定好的重要客人,則應根據來訪者的地位、身份等確定相應的接待規格和程序。在辦公室接待一般的來訪者,談話時應注意少說多聽,最好不要隔著辦公桌與來人說話。對來訪者反映的問題,應作簡短的記錄。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公眾,接待的方式和要求各有不同。但是,熱情、平等待人,則是接特工作的基本準則。

七、交談禮儀

“世界的未來靠的並不是自然科學,而是靠我們人類相互之間的理解和聯絡。”(卡爾·羅傑斯)

交談是人際交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掌握交談禮儀,學習交談藝術,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不但對於公共關係人員,就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講也是至關重要的。

交談是通過交流雙方的聽、說行為來完成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基本的聽、說禮儀及技巧,以取得較好的談話效果。公共關係語言的溝通中要隨情適景,因人、因地、因時、因事而宜,注意即時應變。公關人員要積極探求其內在規律,勤於實踐,積累經驗,隻有如此,方能臨變不驚,應付自如。

(一)、交談的基本要訣

1、提高知識水平。公共關係人員要注意隨時學習和積累各種知識,這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

2、克服心理障礙。說話時最重要的是要消除膽怯心理,克服內向心態,自由大膽地加入談話。

3、注意正確的談話姿勢。正確的談話姿勢應該是自然、放鬆。站著談話時,應挺胸、收腹,全身重量均勻地分配在兩足,使重心穩定。坐著談話時,雙腳應平放於地麵,不要蹺二郎腿,肩膀要平正,腰背要挺直。

4、談話時,適當而自然地輔之以—定的無聲語言,如手勢、眼神、表情等。這樣更能為談話增添魅力。

(二)、交談語言的基本類型

交談語言分為兩種基本類型: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

1、有聲語言。有聲語言,就是通過聲音來進行信息交流。有聲語言由說話本身的內容和語音構成。語音包括說話的音質、音量、音調、速度以及語氣等。語音本身不是語言,但卻能表達微妙的語言內容,為有聲語言鍍上豐富的感情色彩。例如,嗓門突然變高,可能是驚訝、高興、憤怒或失望。說話結結巴巴、不連貫,可能是因為緊張、膽怯或興奮。語末出現升調,一般表示提問或反問等等。

2、無聲語言。無聲語言又稱為非自然語言或態勢語言。它可以分為三大類:表情語言、動作語言、體態語言。有心理學家認為無聲語言所顯示的語意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深刻得多。並對此列出一個公式:信息的傳遞=7%語言十38%語音十55%態勢。當然,這並非是一個精確的公式,但由此可以看出,無聲語言在信息傳遞,尤其在交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們用以傳情達意的一種主要輔助工具。因此,要求公共關係人員不僅能自如地運用有聲語言技巧,還必須把握無聲語言。

(1)、表情語言。表情是指人的麵部表情,是由臉色的變化、麵部肌肉的抽動以及五官的動作組成的。它能最迅速、最靈敏、最充分地反映出人類的各種感情和各種複雜的心理。臉色不僅是健康狀況的表現,還是心理、情緒的泄漏。麵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也是情緒的自然表露。“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五官中傳遞信息最有效的器官,它能表達最多的無聲語言。比如,兩眼長時平視對方,表示尊敬或重視;眯眼看人可能表示饒有興趣、高興,也可能表示輕視;雙眼突然睜大,可能表示疑惑或吃驚;等等。嘴巴的表現力僅次於眼睛。比如,嘴呈圓形表示驚異、疑問;撇嘴表示不屑一顧;等等。在各種社交場合,笑是必不可少的,而嘴的動作是構成笑容的主要因素。在公共關係活動中,常常麵帶微笑能讓人覺得親切、隨和,能減弱人們之間的陌生感與隔閡,正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言:微笑像陽光,能融化人們臉上的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