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公共關係的社交禮儀 公共關係案例(2 / 3)

麥當勞采用的是“保麗龍”貝殼式包裝。這種包裝既輕又保溫,且攜帶方便,是速食業理想的包裝。但這種包裝難以處理,加之外帶食用的比例過高,廢棄包裝物的清理就成了威脅環境的問題。富有環保意識的人們,尤其是年輕的—代,紛紛地向其總公司寄來了抗議信。公司當局意識到這些抗議將威脅到企業未來的生存,而且包裝可說是速食業的靈魂,速食業致力於包裝的開發,其重要程度並不亞於食物本身。

許多企業麵對環保問題,應付的辦法不外乎是推、拖、拉,但麥當勞沒有這樣做。它得罪不起消費者,不僅必須有所行動,而且要公開地做。為了平息抗議,它不得不尋求環保人士的協助。1990年8月,麥當勞和“環境防衛基金會”(EDF)簽署了一項不尋常的協定。EDF是美國一個很進步的環保研究及宣傳機構。麥當勞之所以尋求EDF的協作,是因為當其擬定環保政策時發現環保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其認識。起初,麥當勞以為主動回收廢棄的貝殼包裝,似乎就能平息消費者的不滿。1988年,麥當勞在10個店鋪做過小試驗,證實將貝殼包裝回收再製成塑料粒子作為它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次年將此計劃擴大為1000個店鋪時,卻出現了問題。主要是其外帶量是店內量的6—7倍,這麼大量的廢棄物已非麥當勞所能控製。另外,在店內食用的、廢棄的包裝物雖然可以回收,但清理工作十分麻煩。回收不是靈丹妙藥,特別是美國有些城市已全麵禁止使用貝殼包裝。在實在難以滿足不同環保目標要求的情況下,麥當勞不得不尋求外授,與EDF攜手合作。

在與EDF合作之切,麥當勞領導層人士還期待著在美國的8500家店鋪全麵實施回收來解決包裝問題,但EDF確信減少包裝才是治本之道。

麥當勞至此決心改弦易撤,宣布取消貝殼包裝,代之以夾層紙包裝。隨後麥當勞自己還進行了—項研究,發現貝殼包裝從製造到廢棄的全過程,耗費的天然資源比夾層包裝紙大。夾層包裝紙雖然無法回收再製,但不像貝殼那樣蓬鬆,其儲運與丟棄所占的空間隻是貝殼的十分之一。整個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減廢比回收更重要。

取消貝殼包裝隻是整個環保努力中的一個小進步,主要的成就還是在實現環保目標上。為了實現環保計劃,雙方同意按減廢、重複使用、回收再製的順序進行。在減廢上從三個方麵著手:一是減少包裝;二是減少使用有損環境的材料;三是使用較易處置,能夠化成肥料的材料。在重複使用方麵,雙方爭議較大。EDF希望麥當勞的傳統餐廳使用可洗餐具。麥當勞堅決反對這種開倒車的經營方式,認為使用洗碗機需占餐廳更多的麵積,會減少兩三成的顧客,同時使用洗碗機要消耗洗潔劑、能源和大量的水,經濟上不劃算。它的目標是減少隻用一次的包裝,多用可反複使用的箱子、紙板等。

在回收再製方麵,雙方的意見基本一致,認為回收不隻是再製過程中回收廢料,而是顧客使用後的真正回收。1990年,麥當勞食品已有29%的包裝是再生材料。麥當勞同時還在做其他的試驗,因為餐廳裏的廢棄物多半是食物與餐巾紙等有機物,處理後可用來當肥料。如果連傳統的紙箱回收也包括在內,麥當勞已使其垃圾的80%不用運到垃圾場堆埋了。

案例分析:

環境問題作為世界所關注的一個焦點,已成為全球所共同麵臨的一個最重要課題。“綠色”:一種強調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協調同步發展的嶄新文明形態,己成為時代不可抗拒的潮流。綠色麥當勞就是在“綠色”的潮流中,以自己獨有的精明和強烈的公共關係意識,通過環境保護這一深得人心的舉措,贏得社會的好感和信譽,從而為麥當勞事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關係環境。

從公共關係角度看,企業形象是企業的第一生命,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是企業刻意追求的目標。現代企業形象的形成不僅僅取決於產品信譽,更重要的是取決於企業信譽。相對於產品信譽而言,企業信譽是較高層次的信譽,它不僅僅是企業經濟素質的綜合反映,也是企業作為社會“公民”,履行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標誌。事實證明,諸如綠色麥當勞這樣的現代企業,要想在現代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擁有消費者,光憑一流的產品和服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種嶄新的經管理念,一種自覺的社會責任意識並付之以實際的行動,從而才能在社會公眾心目中達成一種共識,樹立一種良好形象。麥當勞在麵臨“環保危機”的情況下,不等、不拖、不推,而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和強烈的企業信譽意識積極主動“出擊”,通過與EDF攜手合作,從“減廢”這一根本之道出發,成功地在社會公眾中重塑了麥當勞的良好形象,使企業重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消費者的喜愛,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經營環境。這正是麥當勞的高明之處。

案例思考:

1、有人說“綠色形象是現代企業的巨大財富”,結合本案例談談你對此話的理解。

2、麥當勞與EDF合作的成功,有何社會價值?

3、如何提高我國企業“綠色”公關的意識?

案例四:讓呼啦圈風靡全國的廠家

案例介紹:

1991年底,天津銳達實文化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生產了一種娛樂產品——“呼啦圈”,但當時人們並不熟悉這種產品,因此銷路不好。銳達實公司便不惜重金,請著名藝術體操運動員編排了一套呼啦圈動作,並製成錄像帶,首先在天津各大商場的櫃台前反複播放,還請人設計了精美的宣傳招貼畫,大造聲勢。但這招並不太靈,於是他們又想出另一新招。

他們讚助天津電視台“家庭生活”節目,讓人在電視台上晃了幾分鍾呼啦圈。這一招果然生效,天津人開始愛上了呼啦圈。銳達實公司又緊追不放,主動找到天津市婦聯,提出要讚助即將開展的“三八杯”群眾性體育活動,條件是在這次活動中增加比賽項目——集體晃呼啦圈比賽。這次呼啦圈大賽,無疑是火上燒油,使天津的“呼啦圈熱”熱到了“發燒”的程度。

1992年春節前後,呼啦圈熱也蔓延到了北京,不久又蔓延到全國。當時在商店裏,最搶手的貨就是呼啦圈,著實讓生產廠家和銷售商大大地賺了一筆。

案例思考

1、天津銳達實公司此次宣傳型公共關係活動的目標是什麼?

2、天津銳達實公司“讓呼啦圈風靡全國”的宣傳活動的成功經驗有哪些?

案例五:上海手表廠鑽石金表促銷風波

案例介紹:

廣告的生命在於真實。廣告的策劃者如果將廣告受眾視為傻子阿鬥,或玩弄起詐騙之術,到頭來一定會出現“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誤了卿卿性命”的結果。

本案例通過對上海手表廠利用毛澤東的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推銷鑽石金表一事,揭示出利用廣告,傳遞虛假信息,欺騙消費者,損害他們的合法權益,牟取暴利,會如何嚴重地損害了自己組織的形象。

通過本案例,我們還可以深切地了解到什麼才是科學的策劃,廣告宣傳中為什麼不能無中生有,企業為什麼不能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等等問題。

1993年12月26日,是一代偉人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日。精明的中國商人早就憋足勁盯住了這個日子,將市場經濟與這個隆重的紀念日聯在一起了。

在這個百年一遇的紀念即將到來之時,作為國家一級企業,其產品曾有“中國第一名表”之譽的上海手表廠,不失時機地推出了新產品——毛澤東鑽石金表。並為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國內大報——《文彙報》上作占半版篇幅的大幅廣告。

該廠在1993年10月9日的《文彙報》上,以“上海手表廠隆重推出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鑽石金表”為題的大幅廣告,廣告欄內的左右分別刊登了國內政要為該廠的題詞和該廠的曆史簡介,中間的文字則介紹了該廠推出的鑽石金表,稱:該表采用國際流行的貴族“蠔”式表形,選用優質進口全自動單曆機械機芯,表殼、表帶、表把均包24K金,表盤除鑲有一枚99.99%純金精製的毛澤東頭像外,還鑲滿300餘顆名貴奧地利鑽石,表盤時刻位置上共鑲有10粒名貴的藍寶石,表麵采用永不磨損藍寶石水晶玻璃。該表限量發行9999隻,每隻表底蓋及其信譽卡均刻有獨立的編號(0001—9999),每一位顧客均可獲得該表的終身保修和發行公司的定期超值回收。這批手表目前國內售價為6000元至9000元,在香港地區售價為8000元到12000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