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足背外翻,多見於外翻扭傷;
(5)足背內翻,多見於內翻扭傷(外側韌帶損傷);
(6)足背的足趾跟部有小白脂肪塊,多為高血壓病的表現;
(7)足背趾關節部分出現水腫,多提示有盆腔炎及胸膜炎;
(8)足背部出現血點、斑點,多見於造血係統疾病;
(9)足背部出現隆起,多見於泌尿係統結石:
(10)足背部出現凹陷,多見於肝硬化、肝癌;
(11)足背部出現隆起腫大的結節,多見於各種腫瘤病症。
(四)足底與健康
足底異常,常有以下具體表現:
(1)足底內側緣骨突畸形,多有脊椎畸形;
(2)足底塌陷(扁平足),多由於骨骼、韌帶、肌肉受損及先天性發育不良所引起;
(3)扁平足兼有皮膚蒼白,常伴有脊椎病;
(4)右扁平足,多有肝髒和膽囊疾患;
(5)左扁平足,多有心髒疾患;
(6)拇趾外翻,常有頸椎和甲狀腺疾患;
(7)足底拇趾外側出現突起,多為五官科炎症;
(8)足底拇趾端出現瘦弱,多表現為耳部疾患;
(9)足底拇趾關節趾骨突起,為頸椎病變。
(五)足部感知與健康
身體某部位不適時,會影響到腳底反射區。也就是說,按壓腳底,可以探察身體不適之處。例如,胃不好的人若按壓胃的反射區,就會感到強烈疼痛。
腳跟處感到疼痛時,多半是身體疲勞、能源長期性不足,或肝髒衰弱所致;腳跟附近為生殖器反射區,若腳跟疼痛應考慮是否有生殖器的麻煩。
由於痛的感覺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但是,若反射區痛得較劇烈,其身體相對部位的毛病愈大。相反地,痛的程度愈弱,則病況愈輕,或是舊疾未痊愈者。但是,因鞋不適而引起的急性腳痛,腳變形時,則應當別論。
(六)足部骨骼的組成
人體足部骨骼包括跗骨、蹠骨和趾骨三部分。每隻足共有26塊骨(見圖-4)。
1、跗骨:是位於足後半部的7塊短骨的總稱,排為前、中、後三列。後列包括於上方的距骨和後下方的跟骨。中列內側為舟骨,內踝前下方的骨性突起為舟骨粗隆。前列自內向外分別叫第一楔骨、第二楔骨和第三楔骨,最外側是骰骨。
2、蹠骨:共5塊,從內到外分別叫第一蹠骨、第二蹠骨、第三蹠骨、第四蹠骨和最外側的第五蹠骨。因為它們都屬長骨,故由遠端到近端分別叫蹠骨頭、蹠骨頸、蹠骨體和蹠骨基底。這是反射區定位時常用的解剖名稱,應給予重視。第五蹠骨基底部向外向足背方向突出,叫第五蹠骨粗隆。第一蹠骨頭最為膨大,與拇趾基底相鄰是個重要的標誌。
3、趾骨:五個足趾共14塊趾骨。拇趾兩節,其他均為3節。由近到遠分別叫近節(又叫第一節)、中節(又叫第二節)和末節(又叫第三節和遠節)趾骨。拇趾隻有兩節就稱近節(第一節)和遠節(第二節或末節)趾骨。因為它們也屬長骨,故每節趾骨可分為頭、體、基底三部分,末節遠端掌麵膨大部分,叫粗隆部。
另外,小腿內側的脛骨下端和外側的腓骨下端均與足部的骨骼緊密相鄰。內踝和外踝也是重要標誌。
(七)足部的關節
足部骨骼有26塊,足部的關節達33個之多,現將主要的和重要的介紹如下。
(1)與跗骨有關的關節:脛骨下端與脛骨下端內側突起(叫內踝)還有腓骨下端的膨大叫外踝,它們與距骨上方構成了踝關節。內外踝與踝關節各部都是常用的骨性標誌,是反射區定位的依據。在足背上距骨和舟骨構成了距舟關節。距骨與跟骨形成距跟關節。前麵與骰骨構成跟骰關節。舟距跟相鄰,構成距跟舟關節。跟骨後下為支持體重的部分。前麵三個楔骨互為關節側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間也形成關節。總之,相鄰的跗骨間都構成關節。
(2)與蹠骨有關的關節:五塊蹠骨基底部分與楔骨和骰骨相鄰構成跗蹠關節。蹠骨頭與近節趾骨基底構成蹠趾關節。其中第一蹠趾關節最大。這部分關節在反射區定位中應用較多。
(3)趾關節:拇趾就一個趾間關節,2~4趾都有兩個趾間關節分別叫近趾間關節(第一趾間關節)和遠趾間關節(第二趾間關節)。
(八)足部的經脈
足三陰經起於足,足三陽經止於足。因此,足部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循行、分布之處,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的根部與本部的所在地(見圖-5,圖-6)。
足部6條經脈與全身其他各經絡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正如《素問·厥論》所說:“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裏。”說明足部與周身陰陽經絡有著密切的聯係。因此,按摩足部相應的穴位可以治療遠端部位(頭麵、髒腑、軀幹等)的疾病,或對全身的某些機能狀態起到調整作用。
足部6條經絡的循行、分布如下:
1、足太陰脾經
起於拇趾甲根內側的“隱白”穴,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
2、足厥陰肝經
起於拇趾甲根外側的“大敦”穴,沿足背內側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大敦、行間、太衝、中封。
3、足少陰腎經
起於足底內側“湧泉”穴,斜著穿過足底後,沿著足內側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湧泉、然穀、太溪、大鍾、水泉、照海。
4、足陽明胃經
行走於足背中央,止於足第二趾的外側端“厲兌”穴,其支脈進入拇趾和中趾。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解溪、衝陽、陷穀、內庭、厲兌。
5、足少陽膽經
行於足背外側,止於足第四趾外側端,其支脈斜入拇趾。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6、足太陽膀胱經
經過足外側赤白肉際,止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穀、至陰。
(九)足部常用穴位及主治
1、足太陰脾經(見圖-7)
(1)隱白
定位:拇趾內側趾甲角旁約0.1寸。
主治: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癲狂、多夢、驚風等。
(2)公孫
定位:第一趾骨基底部的前下緣,赤白肉際。
主治: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等。
(3)三陰交
定位: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麵後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