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五官科病症足部按摩方法 五、口瘡
口瘡又稱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粘膜疾病,發作時疼痛非常明顯,可未經治療而自愈。也有的反複發作,稱為複發性口腔潰瘍,對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多發生於口腔粘膜無角化或角化較差的區域,如唇內側、舌尖、舌緣、舌腹、頰、軟齶、前庭溝等處粘膜。口瘡為白色潰爛小泡,紅腫痛,間有微熱。如不及時治愈,相鄰處融合形成較大的潰瘍麵,疼痛難忍。
口腔潰瘍的發病原因與許多因素相關,如細胞免疫功能降低;腹脹、腹瀉或便秘等消化係統疾病;內分泌變化;精神緊張、睡眠狀況不佳等精神因素;缺乏微量元素鋅、鐵、葉酸、維生素B l2、遺傳等其他因素。
(一)相關反射區與基本按摩手法
1、相關反射區:
額竇、胃、上頜、下頜、上身淋巴腺、三叉神經、脾等反射區(見圖-182)。
2、基本按摩手法:
(1)用拇指按揉足上頜、下頜、上身淋巴腺、額竇、三叉神經反射區各3分鍾。
(2)心脾胃積熱者,加按脾髒、胃反射區各2~3分鍾。
(二)注意事項及要求
1、注意口腔保潔及調整飲食結構,多吃水果青菜,忌油膩辛辣食物。
2、按摩手法以持續有力為宜,勞逸有度,減少房事。
3、保持大便通暢。
4、每日按摩2次,7天為1個療程。
(三)輔助療法
1、重搓足底;搖擺踝及各趾。
2、掐點手掌側口瘡點、勞宮、內陽池穴。
3、用艾絨加入其他藥物(如丁香、附子等)做成艾條點燃對準臍部進行熏烤,直到病人感到溫熱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