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家庭足部的護理 二、洗腳的作用(1 / 2)

第十章 家庭足部的護理 二、洗腳的作用

(一)熱水洗腳的作用

“熱水洗腳,勝吃補藥”。將雙腳浸入到37℃~50℃左右的熱水中,水量應沒過踝部,並適當用力按摩腳趾,揉搓腳心。約15~20分鍾後頭痛會明顯緩解。這是因為雙腳血管擴張,血液從頭部流向腳部,可相對減少腦充血,從而緩解頭痛。對於感冒發熱病引起的頭痛,熱水泡腳還有助於退熱。如果在泡腳同時能不斷用手按摩湧泉穴及按壓太衝穴,還有助於降低血壓。浴足全過程可持續加入熱水,以保持適度的溫度。注意水溫不能過高,防止燙傷。熱水洗腳後,用兩手執幹毛巾兩頭,置於足底來回搓動,至足心發熱為止,兩足交換進行,每次洗腳後均可施用。該法能夠強壯五髒六腑,補虛強身。

熱水泡腳足療的應用範圍很廣,風濕病、脾胃病、失眠、頭痛、感冒等全身性疾病,截癱、腦外傷、中風、腰椎間盤突出症、腎病、糖尿病等病後的康複治療等都包括在內。該浴足法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和睡眠,能增強機體新陳代謝,增進食欲,防治便秘等作用。尤其是冬春季節,對預防感冒、鼻炎、哮喘、小腿抽筋、心腹痛等都很有益。堅持科學的足療,對於緩解現代城市人群易發的各種職業病,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涼水洗腳的作用

將雙腳踝部以下浸入約15℃的涼水中,洗浴後用力揉搓雙腳,直至足部皮膚發紅並感覺溫暖為止。

冷水浴能興奮神經,刺激心血管功能,強壯體質,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僅能夠預防感冒以及各種疾病,還能夠預防和延緩下肢關節的衰老性變化。

(三)四季洗腳的作用

我國傳統中醫理論早就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理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蠕;冬天洗腳,丹田濕灼”的記載。能堅持泡腳對健康都有很多益處。

春季足浴法的重點是,在浴足後用雙手交替按摩湧泉、承山、足三裏等穴位,以起到升陽固脫、促進髒腑氣血運行的作用,從而增強足浴的效果。

夏季常采用中藥足浴法,特別是對“香港腳”尤為適宜。常用藥方包括苦參、土槿皮、蛇床子、地膚子、白蘚皮、百部、川椒、防風等。具有祛風、殺蟲、止癢和較強的抑殺真菌的作用。

另外,也可用1%的蘇打水浴足,水溫在40℃~50℃之間。可以活氣血,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進皮膚血液循環。但動脈硬化或心髒病患者不宜使用這一足浴方法。

秋季可將葛根30克、白扁豆90克、車前草150克,共煎水3000毫升,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待冷卻至35℃左右時,把腳泡在藥水中,並不時加入熱藥水,保持藥液的溫度,浸泡1小時左右。此法治療濕熱泄瀉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