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念63:讓浮躁遠離你的生活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力量使我們茫然不安,讓我們無法寧靜,這種力量叫浮躁。浮躁指輕浮,做事無恒心,見異思遷,不安分守己,總想投機取巧。
浮躁隨時都可能鑽出來擾亂我們的心境,讓我們變得心浮氣躁,急功近利。
在古印度,有個寺廟裏的老木匠即將退休。他找到住持,告訴住持,說要離開寺廟,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
老住持並未有舍不得的意思,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
房子建好的時候,老住持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
"這是老納送給施主的房子。"
"請施主不必客氣。"
老木匠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
自此以後,老木匠再未言及回家之事,一心向老住持學習,頗具慧根,不日之後已經心納萬物,包容天下。
老木匠在小寺廟做工三十年,後勤心修行愈五十載,無疾而終。
可見,浮躁是成功、幸福和快樂的絆腳石,是人生最大的敵人。如果一個人浮躁,容易變得焦慮不安或急功近利,最終會失去自我。
浮躁給人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浮躁的人自我控製力差,容易發火,不但影響學習和事業,還影響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
《鬱離子》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晉、鄭之間的地方,有一個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射靶子,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子的中心搗碎;下圍棋敗了就把棋子兒咬碎。人們勸告他說:"這不是靶心和棋子的過錯,你為什麼不認真地想一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他聽不進去,最後,因脾氣急躁得病而亡。
遇事急躁,氣浮心盛的例子不止這一個。不少人辦事都想一揮就成,一蹴而就,他們似乎忘了一點,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定的規律,都得按一定的步驟行事,欲速則不達。
輕浮、急躁,對什麼事都深入不下去,隻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會給工作、事業帶來損失。戒急躁就是要求我們遇事沉著、冷靜,多分析思考,然後再行動。
有一位德國考古學家,為了找尋古印加帝國文明的遺跡,不遠萬裏來到南美的叢林中。他雇用了一些當地的土著人作為向導及挑夫,一行人浩浩蕩蕩地朝著叢林的深處行進的過程中,總是考古學家先喊著需要休息,所有的土著人才隻好停下來等候他。
那些土著人的腳力確實過人,盡管他們背負笨重的行李和器材,仍是健步如飛。考古學家雖然體力跟不上,但也希望能夠早一點到達目的地,一償平生的夙願,好好地研究一番古印加帝國文明的奧秘。
到了第四天,考古學家一早醒來,便立即催促著打點行李,準備上路。不料,翻譯卻說土著人拒絕出發。
在整個拒絕行動,令考古學家惱怒不已。經過詳細的溝通,考古學家終於了解,這裏的土著人自古以來便流傳著一項神秘的習俗,在趕路時,皆會竭盡所能地拚命向前衝,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
考古學家對於這項習俗產生了強烈的好奇,通過翻譯詢問向導,為什麼在他們的部族中,會留下這麼耐人尋味的休息方式。向導很莊嚴地回答考古學家的問題,道:"那是為了讓我們的靈魂,能夠追得上我們趕了三天路的疲憊身體。"
考古學家聽了向導的解釋,心中若有所悟,沉思了許久,終於展顏微笑。他心中深深地認為,這是他這一趟考古旅行中,最有價值的一項收獲。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越著急,你就越不會成功。因為著急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結果在你奮鬥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製訂方針、策略以穩步前進。所以,我們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不會盲目地讓自己奔向一個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目標,而是踏踏實實地去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對於渴望成功的人,應該記住:你著急可以,切不可以浮躁。成功之路,艱辛漫長而又曲折,隻有穩步前進才能堅持到終點,贏得成功;如果一開始就浮躁,那麼,你最多隻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後就會累倒在地。
因此,一個人隻有控製了浮躁,他才會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才會有足夠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步,最後走向成功。隻有自己控製好了自己的浮躁情緒,才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誘惑而迷失方向。
閃念64:一切都是猜疑惹的禍
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曆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為猜疑疏遠了朋友,中斷了友誼,甚至毀掉事業。
範增是項羽得力謀士,許多次,劉邦的計謀都被他識破,劉邦要打敗項羽,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掉範增,在陳平的協助下,劉邦導演了一次反間計。當楚漢兩軍在滎陽相持不下時,項羽為了打敗劉邦,便借議和為名,派遣使者入漢,順便探察漢軍的虛實。陳平聽說楚國使者要來,正中下懷,便和劉邦布好圈套,專等楚國使者上鉤。
楚國使者進入滎陽城後,陳平將他帶入會館,留他午宴。兩人靜坐片刻,一班仆役將美酒佳肴擺好。陳平問道:"範亞父(範增)可好!是否帶有亞父手書?"楚國使者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來議和的,並非布亞父所派遣。"
陳平聽了,故意裝作十分驚慌的樣子,立即掩飾說:"剛才說的是戲言,原來是項王使臣!"說完,起身外出,楚國使者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進來,將滿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換上了一桌粗食淡飯,楚國使者見了,不由怒氣上衝,當即拍案而起,不辭而別。
回到楚營後,使者立即去見項羽,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添油加醋地告訴了項羽,並特別提醒項王,範增私通漢王,要時刻注意提防。
其實,陳平的反間計並不高明,如果稍微考慮一下,就不難找出其中的破綻,隻是項羽寡斷多疑,加之性格剛愎自用,自然也就不會想到這些。
項羽聽後,憤恨地說道:"前日我已聽到關於他的傳聞,今日看來,這老匹夫果然私通劉邦。"當即就想派人將範增拿來問罪,還是左右替範增勸解,項羽這才暫時忍住,但對範增已不再信任。
範增一直對項羽忠心耿耿,他心無二用,對此事一無所知,一心協助項羽打敗劉邦。他見項羽為了議和,又放鬆了攻城,便找到項羽,勸他加緊攻城。項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滎陽,恐怕滎陽未下,我的頭顱就要搬家了!"範增見項羽無端發怒,一時摸不著頭腦,但他知道項羽生性多疑而剛愎,不知又聽到了什麼流言,對自己也產生了戒心。
範增想起自己對項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滅漢,他不僅不聽自己的忠言,反而懷疑自己,十分傷心。他再也耐不住了,便向項羽說道:"現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為之。臣已年老體邁,望大王賜臣骸骨,歸葬故土。"說完,轉身走出。項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項羽之所以失去了一個得力的謀士,就是吃了猜疑的虧,猜疑實在是害己又殃人。
有了猜疑之心,對待朋友,看待事實,就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合乎邏輯的判斷、推理,而是憑借一點表麵現象,主觀臆斷,隨意誇大,進而扭曲事物,得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結論,或者先入為主,先設框框,然後察言觀色,甚至無中生有,把幻覺當真,把一些毫無關係的現象也當作事實材料,生拉硬拽來當作證據。
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你的事業。"。猜忌是人際關係的文化腐蝕劑,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東西毀於一旦。如果在與人交往時總是猜疑別人,那麼彼此的關係就難以繼續維持。
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隻有敞開心扉,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排釋誤會,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理解。
閃念65:不要讓恐懼震懾你的心靈
恐懼是人們的一種基本情緒。每一人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會有恐懼感的產生,特別是當遇到陌生的環境或不利的環境時,恐懼感會更加強烈。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軍閥每次處決死刑犯時,都會給犯人做出兩種選擇:第一是一槍斃命,第二是選擇從監獄左牆的一個黑洞進去,命運未知。
所有犯人都寧可選擇一槍斃命,也不願進入那個不知裏麵有什麼東西的黑洞。
一天,酒酣耳熱之後,軍閥顯得很開心。
旁人很大膽地問他:"大帥,您可不可以告訴我們,從這黑洞走進去究竟會有什麼結果?"
"沒什麼啦!其實走進黑洞的人隻要經過一、兩天的摸索便可以順利地逃生了,人們隻是不敢麵對不可知的未來罷了。"軍閥回答。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的不是別的,是自己內心憑空生出的恐懼。我們戰勝的也不是別的,正是自己。
一位心理學家帶他的學生去做一個心理試驗。他把學生們帶到了一個沒有開燈的黑屋子裏,屋子裏有一座窄窄的橋。心理學家問:"誰敢從這座橋上走過去?"不服氣的學生們一個接一個踏上那座窄橋,並順利地走了過去。
心理學家打開了一盞幽幽的小燈。燈光昏暗,但是學生們看清楚了橋下是漆黑的水潭。誰也不知道那水有多深,而且在幽幽的燈光下,水潭顯得更加詭異莫測。心理學家再次問:"現在,誰敢從這座橋上走過去?"學生們有些猶豫,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走上那座橋,依舊小心翼翼走了過去。
心理學家再次打亮一盞燈,這盞燈的燈光較先前的那盞亮多了,學生們看到水潭裏的景象,心頭不禁打個冷戰。隻見水潭裏有數不清的蛇遊來遊去,有一條眼鏡蛇還吐著長長的信子昂頭衝著那座橋。學生們無不倒吸一口冷氣,心裏在慶幸自己幸好沒有掉下去。心理學家再次問:"這下,誰還敢走過那座橋?"幾乎沒有學生敢再踏上那座橋了。
這時,隻見心理學家踏上了那座橋,穩穩地走到了對麵,學生們都驚呆了。心理學家沒有說話,隻是再次打亮一盞更亮的燈讓學生們細看,原來橋和水潭之間密布著一張細細的鐵絲網,學生們麵麵相覷。
心理學家這時開口了:"同學們,這就是我們心靈的力量。我們不知道,恐懼正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在燈開亮之前,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小心地走過那座橋,那時候,黑暗對我們來說,不值得恐懼。反而是黑暗讓我們變得小心,而不至於出錯。但是,當燈被一盞盞打亮,我們被自己內心的恐懼限製住了,反而不敢邁步走向那座橋。其實,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走過那座橋。那座橋,就是我們內心的力量。隻要我們不被自己內心的恐懼所震懾,我們都有能力輕鬆地過橋。"
其實,很多時候恐懼都是我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當不祥的預感、憂慮的思想在你心中發作時,你不應當縱容它們逐漸長大,你應該拿出勇氣與它們相對抗,隻要有勇氣與信心,從心態上戰勝恐懼,你就可以步步向前,邁向光明。
在馬裏蘭州的一座種植園裏經營著一間磨坊,那裏住著一家黑人。有一天,黑人家裏的一個10歲的小女孩被遣到磨坊裏向種植園主索要50美分。
園主放下自己的工作,看著那個黑人小女孩敬而遠之地站在那裏,似乎若有所求。於是他便問道:"你有什麼事情嗎?"黑人小女孩沒有移動腳步,回答說:"我媽媽說想要50美分。"
園主用一種可怕的聲音和嚴肅的臉色回答說:"我決不幹那種事!你快滾回家去吧,不然我用鎖鎖住你。"說完便繼續做自己的工作。
過了一會兒,他抬頭時看到黑人小女孩仍然站在那兒不走,便掀起一塊桶板向她揮舞道:"如果你再不滾開的話,我就用這桶板教訓你。好吧,趁現在我還......"話還沒說完,那黑人小女孩突然飛快地衝到他麵前,揚起臉來用盡全身的氣力向他大喊::"我媽媽需要50美分!"
慢慢地,園主將桶板放了下來,手伸向口袋裏摸出50美分給了那個黑人小女孩。她一把抓過錢去,便像小鹿跑出去了。留下園主目瞪口呆地站在那兒回顧這奇怪的經曆--一個黑人小女孩竟然鎮住了他自己。在這之前,整個種植園的黑人從未敢想過。
由此可見,恐懼不是不可戰勝的,一旦有了恐懼心理,應當立刻拿出勇氣來與它對抗。正如羅斯福所言:"克服恐懼最佳的對策,就是勇敢地麵對它。"
每個正常的人都可以自發地控製情緒,可以改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用理性和行動控製自己的一係列想法,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形成無畏思想,激勵自己采取能夠戰勝恐懼的積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