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唱“紅臉”,在製度外管人(2 / 3)

如果一支軍隊能夠攻城略地、百戰不殆,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人和。一個優秀的企業團隊同樣如此,強大的凝聚力來自於平等!

“平等”的觀念就是“紅臉”領導在製度之外所信奉的信條,早就被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活學活用,劉邦的“信而愛人”,唐太宗的“以誠信天下”,都是聽起來動人、用起來靈驗的管理理念。今天的企業管理者要多從員工的思想裏汲取養分。每個員工都需要上司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如果上司能夠明白這一點,並且身體力行,那麼企業就會出現親切、和諧、融洽的氣氛,就能減少不必要的內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會大大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唱“紅臉”需要持之以恒,不能隻做做表麵文章,保持三分鍾熱度。如果僅在需要員工奉獻的時候才臨時抱佛腳,或者希望下屬永遠感恩戴德,那就大錯特錯了。

多數的情感投資需要較長的時期才能結出果實,畢竟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賴需要一個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隻要功夫到,下屬總會勤於工作。

感情是聯係人際關係不可缺少的紐帶,存在於領導與員工之間,這種感情是相互影響的。以心換心,以情動情,領導理解、尊重、信任和關心員工,員工自然會理解、尊重、信任、支持領導。

二、“紅臉”上司推崇“Y理論”

在管理學上,“X理論”和“Y理論”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管理理念,前者認為員工都是消極懶惰的,所以不能給他們好臉色,要製定嚴格的製度來管束他們;而後者認為員工都是積極勤奮的,不能把他們當成製度控製下的機器,而是要人性化、人道地對待。“紅臉”領導推崇的是後者。

有那麼一條“總經理花招定律”:“如果你會耍花招,你就會被人們誇獎為精明、能幹、有水平;如果你什麼都不幹,董事會就會換一個會耍花招的總經理。”遵循Y理論的“紅臉”領導們就要學會“耍花招”,不是耍給董事會看,而是耍給員工們看。任憑員工們身上有多少人性的弱點、缺點、劣根性……都逃不出“紅臉”領導花招的管轄範圍,來一個對付一個,讓壞的都變成好的,讓好的好上加好。

“X理論”和“Y理論”

以往的企業管理者都認為員工本性懶惰、逃避責任,隻有少數人才能克服這樣的劣根性,成為一個有雄心壯誌的人,絕大多數人必須用“胡蘿卜+大棒”進行威逼利誘才會為完成既定任務而努力。所以,他們製定嚴格的製度,對員工發號施令,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幾乎把管理變成了一種用金錢收買勞動力的純粹交易。但是,這種基於“人性本惡”觀點之上製定出來的管理方式常常失效,員工的不滿日益顯露出來,甚至采用各種不同的形式怠工、逃避或表示抗議。

針對這種現象,美國學者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McGregor)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X理論”和“Y理論”。“X理論”是傳統的管理理念,它認定員工是消極的,認為:

1員工天生不喜歡工作,隻要可能,他們就會逃避工作;

2由於員工不喜歡工作,因此必須采取強製措施或懲罰辦法,迫使他們實現組織目標;

3員工隻要有可能就會逃避責任,安於現狀;

4大多數員工喜歡安逸,沒有雄心壯誌。

在“X理論”中,管理者隻關心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完成任務,他們利用職權發號施令使員工服從,而不考慮在情感上和道義上給予尊重;他們強調嚴密的組織,製訂具體的規範和工作製度。這樣做,幾乎就是以金錢報酬來收買員工的效力和服從。

與“X理論”相對,“Y理論”肯定員工的積極性。“Y理論”認為:

1員工視工作如休息、娛樂一般自然;

2如果員工對某些工作做出承諾,他們會進行自我指導和自我控製,以完成任務;

3一般而言,每個人不僅能夠承擔責任,而且會主動尋求承擔責任;

4絕大多數人都具備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而不僅僅管理者才具備這一能力。

在“Y理論”的假設下,管理者的重要任務是創造一個使人得以發揮才能的工作環境,發揮出員工的潛力,並使員工在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貢獻力量時,也能達到自己的目標,此時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揮者、調節者或監督者,而是起輔助者的作用,從旁給員工以支持和幫助。

根據“Y理論”,對員工的激勵主要是給予來自工作本身的內在激勵,讓員工擔當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擔負更多的責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績,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要。管理製度上,管理者要給予員工更多的自主權,實行自我控製,讓員工參與管理和決策,並共同分享權利。

Y理論的管理方法是用說服替代了命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此極力推崇,甚至連馬斯洛也成了Y理論的熱情擁護者。

“紅臉”上司推崇“Y理論”

X理論的擁護者們強調用製度遏製員工的劣根性,而Y理論的擁護者們則強調尊重人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本書的觀點相結合,X理論代表的是“製度內管人”,而Y理論則代表著“製度外管人”。要做一個“紅臉”上司,就要向Y理論方向靠攏,相信並肯定員工的良性品格,調動他們潛在的能力,把他們當成可塑之才來鍛煉。

當然,Y理論裏設定的員工是一個理想模型。現實情況裏,員工的素質各不相同,有的人富於主動性、責任感和創造才能,有的人則沒有這些品質;他們的工作內容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單調重複性勞動,有的是豐富新奇的、富有創造性的勞動。這就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人善任。

莫爾斯(JMorse)和洛希(JWLorsch)兩位學者於1970年提出了超Y理論,給管理者提供了借鑒。超Y理論的假設是:其基本觀點是:

1人們帶著許多不同的需要和動機加入組織,但最主要的是實現其勝任感;

2由於人們的勝任感有不同的滿足方法,所以對管理要求也不同,有人適用“X理論”管理方式,有人適用“Y理論”管理方式;

3組織結構、管理層次、職工培訓、工作分配、工資報酬和控製水平等都要隨著工作性質、工作目標及人員素質等因素而定,才能提高績效;

4一個目標達成時,就會產生新的更高的目標,然後進行新的組合,以提高工作效率。

簡單地說,超“Y理論”認為對人性的認識要因人而異,人和人不同。它是一種主張權宜應變的經營管理理論。實質上是要求將工作、組織、個人、環境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紅臉”上司要積極借鑒這個理論,掌握識人善任的本領。

人都有積極的因素,如自尊;也有消極的因素,如享受。“紅臉”領導利用Y理論進行管理,就是對人性特質的再培育、激發和利用,充分發揮人性的積極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極作用,就是應用人性哲學思想教育員工學會做人,做一個積極的人。“紅臉”領導要“把人當人看”,管理者對員工的人性表現出極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