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拭目論明清 朱元璋的那些事兒(2 / 3)

陳德 署河南行都督府府事臨江侯 洪武11年卒 23年追坐胡惟庸黨

韓政 山東行省平章政事東平侯 洪武11年病死 其子26年坐藍黨

吳禎 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靖海侯 洪武11年病卒 23年追坐胡惟庸黨

顧時 大都督同知濟寧侯 洪武12年病卒 因其子積極追隨胡惟庸,23年追論胡惟庸

硃亮祖 理廣東軍務永嘉侯 洪武13年與其子暹被鞭死,其子被扒皮填草,23年坐胡惟庸黨次子昱被殺

吳良 蘇州衛指揮使都督同知江陰侯 洪武14年病卒

張赫 大都督府僉事督海運事航海侯 洪武14年前後病卒 主要從事海上抗倭和海上交通

楊璟 湖廣行省平章營陽侯 洪武15年卒23年坐胡惟庸黨除爵

吳複 大都督府僉事安陸侯 洪武16年金瘡發病卒

郭興 秦王武傅兼陝西行都督府僉事鞏昌侯 洪武16年病卒 23年追坐胡惟庸黨

胡美 中書平章同知詹事院事臨川侯 洪武17年被賜死 朱元璋在23年寫書論其死因:仗著大女兒為貴妃在後宮肆意出入圖謀不軌。子婿被殺他則被處死。

薛顯 行省右丞永成侯 洪武20病卒 23年追坐胡惟庸黨

仇成 僉大都督府事安襄侯 洪武21年病死 朱元璋賜了東西後就死了

趙庸 參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 洪武23年坐胡惟庸黨被族誅

以下侯爵王誌、梅思祖、金朝興、唐勝宗、俞通源、陳德等或因胡惟庸案死後被除爵或陸仲亨、費聚、陸聚、鄭遇春、黃彬、葉升(洪武25年)等因之被殺

胡海 都督僉事東川侯 洪武24年病卒

周德興 節製鳳陽留守司江夏侯 洪武25年被殺

沫英 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 洪武25年善終 世鎮雲南,與明同壽

王弼 大都督府僉事定遠侯 洪武26年賜死

曹震 理四川軍務景川侯 洪武26年坐藍玉案死

張溫 理河南軍務會寧侯 洪武26年坐藍玉案死

陳桓 都督僉事總製雲南諸軍普定侯 洪武26年坐藍玉案死

硃壽 都督僉事督漕運舳艫侯 洪武26年坐藍玉案死

曹興 山西行省參政領衛事晉王相懷遠侯 洪武26年坐藍玉案死

藍玉案中侯爵尚有張翼等7人被誅,另外邊關10多名大將被殺如黃輅、湯泉、馬俊、王誠、聶緯、王銘、許亮、謝熊、汪信、蕭用、楊春、張政、祝哲、陶文、茆鼎等。

謝成 都督僉事晉王府相永平侯 洪武27年坐事死

李新 中軍都督府僉事崇山侯 洪武28年以事誅

張龍 僉大都督府事鳳翔侯 洪武30年病卒 24年告老還鄉

俞通淵 都督僉事越巂侯 建文元年戰死

郭英 前軍都督府僉事武定侯 永樂元年病卒

耿炳文 秦王左相都督僉事長興侯 永樂2年自殺 因逾禮製

劉伯溫 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誠意伯 洪武8年被胡惟庸毒死

汪廣洋 右丞相忠勤伯 洪武12年被殺 因包庇胡惟庸害死劉伯溫

朱元璋屠戮功臣很符合強者的人情世故:兼論強者與弱者的三大處事為人觀

至於朱元璋殺功臣的原因,經過七百年的紛紛爭爭,基本上已經被人說得很透了,再說我想也不會說出什麼花活(有人稱之為創新)來,綜合起來,無外乎三點:

第一:朱元璋純粹是為了老百姓,那些官員該殺。

第二: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後代們,坐穩江山才大殺功臣。

第三:朱元璋因為個人經曆原因,幼年、少年受到過極端的壓榨,因此產生了心理疾病,對於所有官員都不信任,可以說,這屬於精神病的範疇。因奪取政權而患神經症,出現嚴重缺乏自信、疑神疑鬼、易生妄想等症狀。

第一個,我想沒有辯駁的必要,因為,曆史與現實告訴我們:封建社會的君主的覺悟不會比社會主義下的官員們覺悟高,因此,這種特殊年代下的用語根本沒有解釋的必要。其實,我們不妨從人情世故角度來看待一下這個問題。“人情世故”這四個字可太厲害了,如果你陽光,你會看到鮮花浪漫普天下,神仙也愛凡人間;如果你陰暗,你同樣會看到人世間充滿了爾虞我詐,處處是陷阱,忘恩負義之人遍天下。

正如十幾年前、幾年前有過類似這樣的話:如果你愛某個人就把他送到某某(某外國首都)或某某某(我們國家的某個南方城市);如果你恨某個人也把他送到某某或某某某。

人生活的這個星球也是如此,如果你愛你的孩子就把他生在人間;如果你恨這個孩子就把他生在人間。

其實,朱元璋殺功臣很正常,殺功臣按照咱們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卸磨殺驢、就是忘恩負義,很符合強者的人情世故觀。可我們仔細想想,這些現象不是很常見嗎?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這種事情都很常見,無論古代的封建社會的政治鬥爭還是現代社會的企業這種現象很常見。

強者的人情世故觀1:強者(可以延續到當今,以下同)往往喜歡把功勞全都聚為己有,相應的下屬(可以延續到當今,以下同)就應該明白:功勞是領導的,錯誤是自己的。

不要說過去,就是現今的21世紀,誅殺功臣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仍然很多,不僅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以我們耳熟能詳的IBM為例。許多人都知道IBM是沃森家族創建的,然而,許多人都不知道IBM真正的奠基人是霍爾瑞斯。他是一位發明家,在20世紀初,他就已經把“霍爾瑞斯機器公司”開成了跨國公司。在日後查爾斯·弗林特將霍爾瑞斯的製表機器公司和國際時間記錄公司、美國計算秤公司合並。1911年6月三家公司的合並體CTR公司誕生,這就是IBM。IBM不過是1925年CTR改名而來。

我曾經以“天王墜落曾頭市,自此無名梁山泊”作為這種現象的腳注。朱元璋之所以大殺功臣,其中一點就是這種人情世故觀的體現。在朱元璋的思想裏,隨著成功的增大,他逐漸認為:因為自己而不是他人才導致了勝利,特別是數次朱元璋的觀點與眾人的觀點不合而結果證明他是正確的之後,他的這種自大更加顯而易見。

“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就是這種人情世故觀的體現,雙方中的某一方或雙方都認為因為自己的存在,才使對方獲得了富貴,因此,我有恩於你,你就該報恩。既然我有恩於你,你的富貴是我給的,就該無條件的服從我,你不服從,那好,那就給你收回來。這種現象難道還少見嗎?上到江山下到百姓日常生活,我們都可以發現:在落難時,大家相濡以沫恩恩愛愛,可一經得道成仙、富甲天下便可以為一粒米、一寸金爭得麵紅耳赤、紅白相見。

強者的人情世故觀2:往往喜歡把利益(勝利)永久化,相應的下屬就應該明白:不要向領導明白的要利益,否則領導的回答就是:給你的是你的,不是你的搶是搶不走的

強者把功勞據為己有之後,他便把利益同時歸為己有。但因為,自己不可能包攬一切,他便必須要有手下人來工作。為此,他就會按照自己對於首先人的能力、好惡等進行獎賞,因為,沒有獎賞誰會給你幹事兒。盡管朱元璋是眾多開國皇帝中最為摳門的一位,但他也不能壞了規矩。

以屢被人詬病的俸祿來說吧,以明初的知縣7.5石俸祿為例還是能夠滿足當時的物質水平的,既能夠保證餓不死。後世人都以此說明,明朝的貪汙有多麼正當,然而,在我看來,以明初的物質水平看,這個俸祿總要比朝不保夕的百姓要強。問題就出在朱元璋日後的作為上,每個工作過的人都知道:工資一般應該隨年齡、閱曆、能力的增長是越來越高的,然而,朱元璋這個老板太摳門了,幾十年來工資竟然沒有增長,要知道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工資是每年都在降低。

其實,朱元璋並非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隻不過他認為我給你的你就應該感恩戴德,否則你去做老百姓還沒有這些呢。在這個問題上,朱元璋顯然沒有與人討價還價的耐心,就連湯和也是如此。例如,在大封功臣的時候,鄧愈位在湯和之上,要知道位子不但關係到麵子問題更關係到裏子問題。差一個檔次就差不少糧食呢。以劉伯溫為例他是伯爵,他的俸祿是240石。而李善長是公爵,他的俸祿卻是4000石。顯而易見,李善長每天吃的肥得流油,劉伯溫則肯能得啃鹹菜。

為此,湯和便向朱元璋發起了牢騷,可發現朱元璋麵帶怒色,也許那個時候的他立刻想起了幼時朱元璋的所作所為,那份霸氣不容任何人置喙。因此,連忙下跪謝罪。後來,朱元璋看他還算老實,四年後才由中山侯提到了信國公。可以說,這四年是朱元璋懲罰湯和的時間。

強者的人情世故觀3:強者的理想(朱的理想是沒有貪官的世界)不容置疑,由此,手下人意見可以提必須堅決執行

這一點,朱元璋在屠戮官員的過程中顯現尤其明顯。洪武15年(1382年)發生了“空印案”,大家都知道:各類比較正式的文書都需要蓋章才能確認,出了問題也容易找責任人。然而,當時交通不方便,各地方每年向戶部提交地方財政時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即使是一個數字出了問題都需要重新填寫確認。然而,因為路途遙遠,錯了再回去蓋章再回來其效率必定大打折扣。為此,許多官員都提前帶著已經蓋好了章的新表,萬一錯了直接填寫就是了。

時間一長,這種行為就按照潛規則辦理了,唯有皇帝陛下不知道這個事情。然而,紙裏是包不住火的,被潛規則害了許久的朱元璋終於知道了事情。至於朱元璋為什麼知道,我想不外乎三個原因:其一:錦衣衛皇帝的特務機構偵查得知;其二:某個拍馬屁的官員告發;其三:提前蓋章往往就會出現各類貪汙腐化的問題,一些比較正直的官員為了民眾利益、官場清淨而為之。

朱元璋知道實情後勃然大怒,命令“凡主印者論死,佐貳以下榜一百,戍遠方”。這一下,全國上下兩千來名官員麵臨落頭大難,近萬名官員麵臨被充軍的風險。這時,有一位叫鄭士利的官員站了出來。其實,他站出來也並非全然出於大公無私,他的兄長鄭士元也被此案牽連。因為,鄭士元平日嫉惡如仇,敢於向軍隊、政法係統的惡勢力挑戰得罪了權貴。借此案,鄭士元本是充軍卻被當成主印官——殺頭。

為此,生員鄭士利向皇帝上書喊冤,他說:皇帝陛下您也是怕貪官汙吏借助空印危害百姓。錢糧這些事情都要經過層層考核,從縣裏到省裏再到京城遠的足有七八千裏,近的也有三四千裏。來返一次需要一年的時間。這種做法隻是權宜之計,而且行用了很久不算大罪呀!況且,國家立法有沒有這一條,如何判也沒有條文前例,以什麼罪名判呢!朝廷急需用人,而每個官員十年寒窗太不容易了。從學生到市長(郡守)沒有十幾年的功夫都不成,請您體諒一下他們吧。況且人不是草,除了還能長。人腦袋落了可就完了。萬歲呀,殺這麼多官員太可惜了!

當然,鄭士利的上書達數千言,這裏僅是最為關鍵的幾句而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被殺的官員,大部分都是相當冤枉的,然而,空印的危害也確實有。盡管鄭士利在上書中說蓋印是騎縫印而非一紙一印很難造假,然而,以數千年來的官場貪汙能力,貪官們完全有能力造出空間,朱元璋對此事進行懲處也並不為過。然而,這樣的懲罰就過重了。就是上書者鄭士利也被罰了,當然,他最主要的目的救兄長也達到了。他與兄長一同被發配到了江浦。

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就在於他有一個理想:沒有貪官的世界。

這就是朱元璋的理想,因此,任何塑造貪官的渠道他都要堵上,即使代價是工作效率低也無妨,無非是發展慢一些而已。

朱元璋由於青少年時期的經曆,極度痛恨貪官汙吏導致精神扭曲的觀點有一定道理

在我看來,君主殺功臣、殺大臣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這裏麵除了該殺的以外,朱元璋最大的特色就是,比曆代帝王做事更絕、更狠,而其原因,想必第三點可以部分解決疑問。由於青少年時期的經曆,朱元璋和他的朋友們都極端痛恨貪官汙吏,然而,隨著他們成功後卻發生了各種變質行為。特別是功臣和功臣之後的許多所作所為,也確實背叛了他們過去的初衷。

朱元璋等一大批農民起義將領,之所以參加起義,其主因就是因為元末因為官吏腐敗、政策法規錯誤導致的民不聊生,人們為了混一口飯吃紛紛鋌而走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根本不會想自己是否會成功,能活一天是一天基本上可以成為他們的座右銘。然而,當功臣們和其後代們成為新一代“權力階層”後,卻成為了當年他們痛恨的人。這對於仍然保持對腐敗官員痛恨的朱元璋來說,是一種背叛。有時候,赤裸裸的利益背叛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能讓人傷心落淚,相反情感與理想的背叛更令人痛恨。由此,朱元璋對於眾多曾經的朋友舉起了屠刀。

對於功臣之後來說,有一個現象絕不能忽視,即:翻檢曆史我們會發現,父子能夠同上正史的功臣並不多見,老子英雄兒好漢的詞句也一般是我們的一種美好幻想。絕大多數的功臣之後,同我們的古老諺語——富不過三代一樣很少有延續三代以後者。功臣之後更容易成為蛀蟲,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對於眾多已經死去的公侯,僅傳世一兩代後便以各種借口予以褫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