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拭目論明清 雍正和血滴子的傳說
李連利。資深媒體從業者。從事圖書出版工作七八年,主要從事經管、勵誌類圖書的策劃與寫作,出版過多本專著。自幼喜好曆史、曲藝,近年開始將筆端轉向文史,其專著《他們曾經這樣囧》即將出版。
“血滴子”具體為何物?傳說甚多,在下麵我們會一一給予解釋。“血滴子”具體出自何時,也同樣有著不同說法,有的說法是明朝萬曆年間,有的說法是雍正年間。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影視界掀起了一鼓“血滴子熱”,有十數部相關電影、電視劇出現。雖然血滴子的樣式有所不同,但情節卻很相似:雍正年間,雍正手下的特務們或內鬥或對民間反抗人物或政敵進行“定點清除”。同時,也是為了把人頭弄走作為見證、找不到被害人等。
關於“血滴子”大部分都是傳說,正史、野史基本無載。因為是傳說,所有人都沒有見過,因此傳說甚多。然而,既然有了傳說總會有些影子,它背後總會有一定的道理。那麼,我們就不妨血滴子到底代表著什麼。
對於“血滴子”最早的傳說還要從那個夜黑風高的日子說起。
傳說1:血滴子大戰綠麵白牙僵屍
明萬曆年間,在西南邊陲某村,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僵屍咬人。鎮上的人非常著急,許多人都打好了行囊準備逃離。這時,村長大聲說道:各位,我們祖祖輩輩就生長在這裏,怎麼能說走就走呢!我們的祖先陵墓都在這裏,逢年過節難道就讓他們孤孤單單,任憑荒草覆蓋嗎?
村長呀,我們當然不願意離開故裏啦。可那僵屍我們誰都惹不起呀!
村長,見眾人如此言語,便高聲說道:俗話說得好,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世間即有僵屍,就有能降服僵屍的人。
是呀,是呀,村長說得對。還是村長有見識,謝大腳以後不許和村長鬧了呀,別把村長不當幹部。誒?村長,這誰能降服僵屍呀。
茅山青泉道人。謝廣坤、趙四、劉能,你們三個快去江蘇茅山去請仙長來此。
是,三人回家騎上毛驢就上路了。村子為了保護大家成立了聯防隊,由村長王長貴親自帶領,然而,三個月過去了,聯防隊盡管竭盡所能的保護村民,還是有三十幾個人被僵屍吸了血。這一日,王長貴因為救了一位村民,該村民為表示感謝便宴請王長貴,然而,不經意間豆角沒炒熟拉肚子啦。晚上,王長貴便數次上廁所如廁。次數多了,聯防隊員們跟著的也就少了。王長貴也是大意一個人來到了廁所,正在他脫了褲子享受之際,突然間一個綠麵青牙的家夥撲向了自己。
王長貴“媽呀”一聲,桃之夭夭。哪知,這隻僵屍速度特以的迅速了。三竄兩蹦就到了他的身後,張開兩千年都沒刷過的大牙咬向了王長貴。王長貴見狀隻好閉目待死。突然間,“當玲玲、當玲玲”鈴聲響動,綠麵僵屍一愣。王長貴也不禁一愣,之後尋聲觀看,隻見一個金黃色的類似草帽的東西快速的回到了一位白發白須,身穿白色道袍的老者手中。王長貴高呼:道長救我。
話音未落,隻聽“撲通”一聲,順聲看去原來是僵屍倒地。王長貴好生納悶兒之時,老道長已經來到麵前:“王村長,僵屍已死,你勿懼”。
死了?王長貴心有疑慮。上前仔細一看,王長貴大驚失色,原來,僵屍的頭顱早已經不見蹤影。這時,有些膽大的村民也走上前來觀看。白衣道長笑道:“我乃青泉道人,聽說你地鬧僵屍,便先行來到這裏除怪。現畜生已死,爾等速將其火化以免屍毒害人!”
王長貴上前躬身施禮:多謝道長救命之恩,請問道長如何滅掉此怪物。
青泉道長笑道:滅除僵屍於我輕而易舉,若探囊取物一般,因為我有“血滴子”。
說著,道長從背後取出一物,像個草帽兒,用鎖鏈係著。
道長,此物有何厲害?
此物可將僵屍頭顱套住,內有匕首環繞,繩子一拉,血滴子收緊,怪物的頭便被割下。
哦。原來如此。
在各類傳說中,“血滴子”都是特務所用的一種殺人武器,盡管有的說是像草帽(也有說飛盤、鳥籠等,因為沒見過你願意怎麼想都可以,隻要能裝下腦袋即可)之類的取人頭之物。除此之外,“血滴子”還有一種說法是一種毒藥,除了具體物件之說外,也有人說“血滴子”是類似於“錦衣衛”的特務組織。這三種說法基本上都與雍正相關。可以說,雍正是清代爭議最多的帝王,因此也是最被妖魔化的一位,從“血滴子”這件事情就能窺之一二。當然,這部分原因也是他咎由自取。對於這一點我們後文在詳細說明,下麵,還是用故事的形式來說明一下血滴子的另外三種種傳說。
傳說2、3、4:被妖魔化了的雍正與他的血滴子
在今天的北京市北新橋雍王府內的一間小屋內,十數名彪悍人士圍坐在桌上。其中一人笑道:“今天皇上賞賜我們禦酒,我們可得好好喝呀!非得一醉方休!”
眾人聞聽,剛要舉杯痛飲。突然,有人衝著甘鳳池嚷道:“甘大俠,速來!我有事情告知!”
“何事?沒看見我們正在喝酒呢嗎?”
“甘大爺!您息怒。這酒不能喝呀!”話音剛落,隻聽數人在屋中慘叫,甘鳳池連忙回頭一看,隻見喝酒的眾人紛紛倒地。甘鳳池連忙上前查看,隻見種人各個七竅流血、麵色發黑。隻有一人因武功高強、本領出眾,尚存一息。甘鳳池連忙扶起他問道:“為什麼?為什麼?誰幹的!”“甘,甘,甘大哥!我懷疑就是四爺幹的,這毒是血滴子毒藥(傳說2),血滴子。報仇呀,報仇!”說罷,那個人腦袋一歪——死了。甘鳳池剛剛起身,隻聽房屋四周響動,甘鳳池知道那是敵人圍堵的信號。
“啊——”慘叫聲傳來,甘鳳池回頭一看,隻見哪個找他的人已經被一人砍到在地。甘鳳池一看便知,這些人個字幾乎都一邊高,胖瘦幾乎都一樣,武器也相同,他們是皇帝的護衛。
“胤禛呀胤禛!你好狠呀。我們血滴子刺殺隊(傳說3)為你殺死了多少政敵,如今你當了皇帝就卸磨殺驢啦,好好好,我就用我手中的血滴子(傳說1中的武器)咬你了你的命!”
甘鳳池想吧,抽中腰中的軟劍衝向了那幫護衛。經過拚殺,甘鳳池終於逃脫了圍堵和追殺。甘鳳池在隨後的數年裏數次夜闖皇宮不成,最終隻好假死麻痹雍正。結果,雍正繼續采用“卸磨殺驢”的方式,殺死了屠殺“血滴子刺殺隊”的那幫護衛。甘鳳池在後來的數年裏悉心研習武功,這一天他遇到了一個與雍正有滅族之仇的女人,她叫呂四娘(她的故事後文詳細介紹)。甘鳳池便教她武功使其武功更加精湛,二人一同夜闖皇宮刺雍正。
公元1735年8月20日,還在批改奏章的雍正突然聽到“咚”的一聲,回頭一看,身後站著一位身穿夜行衣的人,手持一件特別的武器形似血滴(傳說4,據說是兩個不規則半圓的原片,左右手相握一對就類似於血滴。還有一種說法是類似於今天的拳手套)。呂四娘冷笑道:狗皇帝,今日我呂四娘就要你的命!
“你是何人?”雍正問道。“我乃呂留良的孫女,七年前你將我全族誅殺,今日我特來報仇!”說罷,呂四娘將手中的“血滴子”分開,左右一合將雍正的頭顱鏟下。
在這個傳說中,為了照顧能把三種傳說都說全我將廣為流行的呂四娘用劍改為了用血滴子。另外,還要說明,大名鼎鼎的甘鳳池確有其人,真實的他是一位反清義士,從沒有效力於清廷。然而,他畢竟是江湖人士少受人注意,因此,史料不多。史料不多對於文學家來說是一件幸事,可以自由發揮。這不,反清的甘鳳池便發揮成了鷹犬。好在這種情況在文學家、民間很常見,比如龐籍、陳世美、潘仁美等等都是正麵人物不知怎麼搞的得罪了誰都成反麵的了。然而,顯而易見,雍正被人糟蹋的原因很明確,部分是自己罪有應得所為。這個我們後麵會詳述,現在著重說說並不存在的血滴子為何百年來在文學作品、關於雍正的故事中這麼頻繁出現。用並非空穴來非來說這件事情,其實很貼切。
血滴子的構思來源於心理以及現實之物——乾坤圈、毒樹等
在血滴子的四種傳說中,作為毒藥其實是很可能是真實的,民間某些地區用土語形容它一段時期也極為有可能。但說雍正用這種毒,我看未必。許多在談及血滴子的文章中,都曾說雍正曾有密諭給廣西巡撫李紱,要他暗中尋訪苗族同胞尋找這種毒藥。說這種毒藥是用毒蛇的毒液混合“撒樹”的樹汁得成。還摘引了一段密旨,可惜所有說這個問題的人都沒有說這篇密旨出自何處?而對於我這個對清史不是很在行的人來說,確實無法找到這份密旨。假如雍正三年,他確實有過這份密旨的話,我相信血滴子是毒藥應該是最符合真實情況的一種說法。
咱們看看廣為盛傳的這份密旨“近聞貴州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藥有二種,一種草藥,一種蛇藥。草藥雖毒,熬成兩月之後,即出氣不靈。蛇藥熬成,數年可用。但單用蛇汁,其藥隻能潰爛,仍有治蛇之藥可醫。更有一種蠻藥,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處周流,始不可治。聞此‘撒’藥,係毒樹之汁,滴在石上凝結而成。其色微紅,產於廣西泗城土府。其樹頗少,得之亦難。彼處獵人暗暗賣入苗地,其價如金,苗人視為至寶。爾等可著人密行訪問此樹,必令認明形狀,盡行砍挖,無留遺跡。既有此藥,亦應有解治之法。更加密密遍處訪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寫明乘驛奏聞。”
在大部分傳說中,“血滴子”作為專門取人頭的武器獲得了認同。一般正統學者、門派都否認其存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類似於它的東西還是存在的,乾坤圈便是其中之一。乾坤圈又名陰陽刺輪。握手是一個小的圓圈,在它的外麵還有一個大圓圈。兩個圓銜接成一個圓圈。四周都是三角形尖刺,刺尖彎轉,傾象一方,象鋸齒一樣,除握手的渾圓處外都有刺,每隔五六分的距離就有一枚,共計不下數十枚。每個圈重約二三斤,最重的不超過四斤,最輕也不能少於兩斤。乾坤圈用大小合適的皮袋攜帶,大半圈放進去,小半圈握手處露出來以便取用。每個皮袋一般裝三個乾坤圈,屬於暗器。
乾坤圈不但外形和血滴子有些相近,而且傳說也很相近。一般來說,它出現於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領蒙古人入主中原,部隊中有一個叫哈沁的人,大槍使得非常好,當大槍夠不著敵人的時候便用乾坤圈。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姓湯的軍人退休回到了家鄉蒲郡,開始向村人傳授乾坤圈的使用方法。到了同治、光緒年間,山東嶧縣有一位綠林首領叫符天爵,人稱“八臂哪吒”。某天夜裏遇到一個綠毛僵屍,在逃亡的過程中他把乾坤圈拋向了僵屍,結果竟然砍斷了僵屍的頭顱。
最後,“血滴子”作為刺殺隊的這種說法,也有些曆史根據。入關前,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多爾袞父子三人都非常喜歡《三國演義》,皇太極甚至命令軍事高級將領人手一冊。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各種計謀往往對他們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奸細、特務的重要性早被她們所認知、認可。雍正作為皇子也深受這種風氣影響,在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密探、細作的作用。從而,在皇位爭奪戰中的信息戰中獲取了先機。
雍正登位後,特別在內務府下建立了粘杆處,由雍王府中的老人擔當粘杆侍衛,權勢非常大。粘杆處的一般成員名“粘杆拜唐阿”統稱“粘杆拜唐”,一般由內務府包衣人(家奴)擔任。粘杆處很形象的說明了雍正的對於特務工作的認識。本來,粘杆處的工作是粘蟬捉蜻蜒、釣魚等,它的總部設在雍親王府。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
粘杆處在紫禁城內還設一個分部,地址在禦花園堆秀山。主要任務就是作為皇宮和雍和宮之間的信息傳遞。粘杆處的特務們在禦景亭觀望查看有無傳旨官,如果有就立刻迎接送往雍和宮。因此,無論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衛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值班。
為何是雍正成為“血滴子”的所有者
從血滴子的各類傳說看,絕大部分都把罪惡的源頭指向了雍正皇帝。自從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播出以來,可以說初步扭轉了雍正在民間的麵貌。許多人都把勤政愛民的好評語給了他,盡管這種形象也未必真實,過去對於他的妖魔化也顯得對於曆史有些不真實。但雍正也確實幹了不少,為民間情誼所難以接受的事情。例如殺功臣年羹堯。為了保衛自己的政權,對待自己的兄弟們采取了較為狠毒的方式。為了控製民眾思想,大開“文字獄”。為了探聽民眾以及大臣們的動向,積極開展特務統治。
把雍正的作為拆開來看,每個問題其實都不是過於嚴重。例如殺年羹堯,那要是和朱元璋、劉邦比還算仁慈呢。再比如從“文字獄”看,文字獄開端又不是他早已有之,避諱的字越多的皇帝就越是進行“文字獄”。例如,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凡帶有“光”、“禿”、“生”、“僧”等字樣的文字都是禁忌,出現了就會被殺頭。比嚴重性更比不上康熙、乾隆。再從特務統治看,雍正和明朝那些皇帝比更是小巫見大巫。再說,對待兄弟不好,翻檢曆史有幾位皇帝對自己的兄弟好呢?顯而易見皇家兄弟有感情是件奢想的事情。分開來看,雍正的這些罪責也並不太大,關鍵問題是他全都占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