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翁同?樣肜詈枵? 是戰是和(1 / 1)

第二十三章 翁同龢與李鴻章 是戰是和

清朝與日本的戰爭迫在眉睫,不明兵事的翁同龢極力主戰,知道自己家底的李鴻章自然是持反對態度。

1.一戰一和

清朝後期,李鴻章等人積極倡導洋務運動,想要富國強兵。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他逐漸建立起了清朝的海上力量。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上奏朝廷,提出購買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支海軍艦隊的設想,並以沿海陸防為輔助,形成了中國近代的海防戰略。

中法戰爭以後,鑒於福建水師差點全軍覆沒的教訓,清政府決定"大治水師",在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專門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統一管理海軍事務,李鴻章為會辦。

利用這個良機,北洋水師建成。建成後的北洋海軍,擁有25艘艦艇,四千多名官兵,在當時稱得上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還加緊建設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以此來加強海防。

這個時期,清朝的海軍力量明顯優於日本。李鴻章還曾命令他的北洋艦隊遊弋在日本海,並受日本當局的邀請,停泊在日本的港口。日本人登上中國的艦艇,頓時臉色蒼白,沉默不語。

然而,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舉全國之力,奮起直追,很快就超過了中國。

公元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派遣軍隊協助鎮壓。與此同時,早已蓄謀侵略朝鮮的日本也派兵抵達朝鮮,中日大戰一觸即發。

從公元1883年到公元1895年的十多年時間裏,清朝水師沒有增加一艘艦艇,炮彈以及戰備品也是奇缺。定遠艦上的巨炮炮彈隻有一枚,鎮遠艦也隻有兩枚,其他小口徑炮彈也沒有多少。

李鴻章麵對當時的情勢,積極主張和平解決中日問題,而他的政敵翁同龢則堅持對日開戰。

2."清流"領袖

翁同龢號稱"南清流"領袖,他所結交的很少有地方封疆大吏,大多是詞垣台諫、翰林"清流",這些人討論起事情頭頭是道,慷慨激昂,振振有詞,但基本上都是一些毫無權柄的京官書生,辦起實事來毫無辦法。

翁同龢與其屬下文廷武、張騫等人極力鼓吹戰爭。而他的得意門生王伯恭則認為目前是敵強我弱,不適宜開戰。時為軍機大臣的翁同龢卻說他這是書生膽小,還說李鴻章治軍數十年,掃平了多少逆賊啊!如今北洋有海軍有陸軍,正如火如荼,怎麼可能連一仗都打不了呢?

對於開戰的後果,翁同龢不以為意,他說:"正好借這個機會讓李鴻章到戰場上實踐一番,看他究竟怎麼樣,將來就有整治他的餘地了。"

事實上,在甲午戰爭之前,翁同龢極力主戰,並非是知己知彼,有必勝的信心,而是抱著天朝上國的理念,以"蕞爾小國"的態度對待日本,根本沒有把日本放在眼裏。

同時,翁同龢也有著在中日交戰之際、國事成敗之時,枉顧國家安危,挾嫌報複,以私害公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