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的死亡觀(1 / 3)

二“為死而在”

海德格爾把人的存在方式區分為非真正的存在與真正的存在。非真正的存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其基本樣式是“沉淪”(Verfallen),這是一種異化狀態,個人消散於瑣碎事務和芸芸眾生之中,任何優越狀態都被不聲不響地壓住,彼此保持一種普遍的平均狀態。真正的存在則是個人真正地作為他自身而存在,即此在。與此相對應,對待死亡的態度也有相反的兩種,即“非真正的為死而在”與“真正的為死而在”。“非真正的為死而在”表現為對死的擔憂,總是思量著死的可能性“究竟要什麼時候以及如何變為現實”,憂心忡忡地“退避此不可超越的境界”。這樣就是“停留在死的可能性中的末端”,把死的積極意義完全給抹殺了。在海德格爾的術語中,我們可以用“懼怕”(Furcht)這個概念來表示這一對死亡的態度。愈是怕死的人,就愈是執著於日常生活中的在,愈是沉淪於世俗的人事之中,愈是失去自我。這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態度。

可是,在海德格爾看來,死還是一種有獨特啟示意義的積極力量。關鍵在於,“死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正因為死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根本不可能,才促使個人要來認真考慮一下他的存在究竟包含一些怎樣的可能性。一個人平時庸庸碌碌,渾渾噩噩,被日常生活消磨得毫無個性,可是,當他在片刻之間忽然領會到自己的死,死後的虛無,他就會強烈地意識到自身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價值,從而渴望在有生之年實現自身所特有的那些可能性。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他人相互共在,可是“死總隻是自己的死”。你試圖體驗旁人的死,而你體驗到的東西卻正是你自己的死。你死了,世界照舊存在,人們照舊活動,你卻永遠地完結了,死使你失去的東西恰恰是你的獨一無二的真正的存在。念及這一點,你就會發現,你沉淪在世界和人們之中有多麼無稽,而你本應當成為唯你所能是的那樣一個人的。所以,“真正的為死而在”就是要“先行到死中去”,通過在先行中所領會的你的死與世界、與他人無關涉的狀態,把你的真正的存在個別化到你身上來。所以,對自身的死的真實領會以“揭露出實際上已喪失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情況”,把個人從沉淪的異化狀態拯救出來,從而積極地自我設計,開展出“最本己的能是”,成為唯這個人所能是的真實的個人。

死是不可超越的可能性。“非真正的為死而在”怯懦地逃避死,“真正的為死而在”卻勇敢地“先行到死中去”,這裏就有消極與積極、被動與主動之分。死是逃避不了的。可是,在此不可超越的可能性之前,卻延伸著種種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海德格爾認為,正是先行到死中去的真實體驗使人從凡人瑣事中解脫了出來,“打斷了每一種堅執於所已達到的存在上的情況”,從而獲得自由,開始對向著自己的死延伸過去的那些可能性進行選擇。所以他說:真正的為死而在就是“使自身自由地去為此不可超越的境界而先行”。又說:“沒有‘無’所啟示出來的原始境界,就沒有自我存在,就沒有自由。”(《形而上學是什麼?》)

二“為死而在”

海德格爾把人的存在方式區分為非真正的存在與真正的存在。非真正的存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其基本樣式是“沉淪”(Verfallen),這是一種異化狀態,個人消散於瑣碎事務和芸芸眾生之中,任何優越狀態都被不聲不響地壓住,彼此保持一種普遍的平均狀態。真正的存在則是個人真正地作為他自身而存在,即此在。與此相對應,對待死亡的態度也有相反的兩種,即“非真正的為死而在”與“真正的為死而在”。“非真正的為死而在”表現為對死的擔憂,總是思量著死的可能性“究竟要什麼時候以及如何變為現實”,憂心忡忡地“退避此不可超越的境界”。這樣就是“停留在死的可能性中的末端”,把死的積極意義完全給抹殺了。在海德格爾的術語中,我們可以用“懼怕”(Furcht)這個概念來表示這一對死亡的態度。愈是怕死的人,就愈是執著於日常生活中的在,愈是沉淪於世俗的人事之中,愈是失去自我。這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態度。

可是,在海德格爾看來,死還是一種有獨特啟示意義的積極力量。關鍵在於,“死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正因為死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根本不可能,才促使個人要來認真考慮一下他的存在究竟包含一些怎樣的可能性。一個人平時庸庸碌碌,渾渾噩噩,被日常生活消磨得毫無個性,可是,當他在片刻之間忽然領會到自己的死,死後的虛無,他就會強烈地意識到自身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價值,從而渴望在有生之年實現自身所特有的那些可能性。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他人相互共在,可是“死總隻是自己的死”。你試圖體驗旁人的死,而你體驗到的東西卻正是你自己的死。你死了,世界照舊存在,人們照舊活動,你卻永遠地完結了,死使你失去的東西恰恰是你的獨一無二的真正的存在。念及這一點,你就會發現,你沉淪在世界和人們之中有多麼無稽,而你本應當成為唯你所能是的那樣一個人的。所以,“真正的為死而在”就是要“先行到死中去”,通過在先行中所領會的你的死與世界、與他人無關涉的狀態,把你的真正的存在個別化到你身上來。所以,對自身的死的真實領會以“揭露出實際上已喪失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情況”,把個人從沉淪的異化狀態拯救出來,從而積極地自我設計,開展出“最本己的能是”,成為唯這個人所能是的真實的個人。

死是不可超越的可能性。“非真正的為死而在”怯懦地逃避死,“真正的為死而在”卻勇敢地“先行到死中去”,這裏就有消極與積極、被動與主動之分。死是逃避不了的。可是,在此不可超越的可能性之前,卻延伸著種種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海德格爾認為,正是先行到死中去的真實體驗使人從凡人瑣事中解脫了出來,“打斷了每一種堅執於所已達到的存在上的情況”,從而獲得自由,開始對向著自己的死延伸過去的那些可能性進行選擇。所以他說:真正的為死而在就是“使自身自由地去為此不可超越的境界而先行”。又說:“沒有‘無’所啟示出來的原始境界,就沒有自我存在,就沒有自由。”(《形而上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