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有限的個體生命要為自身的存在尋求一種意義,除了從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尋找之外,還能從哪兒尋找呢?毫無疑問,個人需要的滿足,個人能力的發展,本身有自足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隻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夠實現。而且,個體生命是易逝的,類卻是永存的,因而個人存在的意義歸根到底還要從個體與類的統一中去尋求。海德格爾把社會生活領域完全視為一個異化的領域,把個人從類中完全孤立出來,這樣,既抽去了個人自我實現的內容和條件,又使既然個人必死其生存的意義何在這樣一個問題沒有了著落,難怪他隻能從個人稍縱即逝的神秘的情緒體驗中去發現存在的意義了。
海德格爾的死亡觀歸結起來就是:對死的領會把人從人生中拔出來,投入虛無之中;把人從社會中拔出來,返回孤獨的自我。孤獨的自我在絕對的虛無中尋找著自己,這就是他對死亡問題的抽象思辨的形象圖解。我們終於發現他試圖從死亡中發掘的積極意義是虛假的,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則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悲觀主義哲學。
五 死亡觀種種
乘此機會,不妨對哲學史上的死亡觀做一簡略的回顧。
哲學和詩不同。詩人往往直抒死之悲哀,發出“浮生若夢”“人生幾何”的感歎。哲學家卻不能滿足於悲歎一番,對於他來說,要排除死亡的困擾,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所以,凡是對死亡問題進行思考的哲學家,無不試圖規劃出一種足以排除此種困擾的理智態度。
大體而論,有以下幾種死亡觀:
(一)功利主義的入世論。這是一種最明智的態度:死亡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必去考慮,重要的是好好地活著,實現人生在世的價值。例如,伊壁鳩魯說:“死對於我們無幹,因為凡是消散了的都沒有感覺,而凡無感覺的就是與我們無幹的。”“賢者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既不把生存看成壞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災難。”應當從對不死的渴望中解放出來,以求避免痛苦和恐懼,享受人生的歡樂——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斯賓諾莎說:“自由人,亦即依理性的指導而生活的人,他不受畏死的恐懼情緒所支配,而直接地要求善。換言之,他要求根據尋求自己的利益的原則,去行動、生活,並保持自己的存在。所以他絕少想到死,而他的智慧乃是生的沉思”“而不是死的默念”。中國儒家盡人事而聽天命的態度亦屬此種類型,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就是教導人隻須關心生,不必考慮死。總之,重生輕死,樂生安死,這種現實的理智的態度為多數哲學家所倡導,並為一般人易於接受。
(二)自然主義的超脫論。這種觀點以中國的莊子為典型代表,他主張:“齊生死”“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無古今而後入於不死不生”。生死都是自然變化,一個人隻要把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超越人世古今之變,就可以齊生死,不再戀生患死了。超脫論與入世論都主張安死,但根據不同。入世論之安死出於一種理智的態度:死是不可避免的,想也沒用,所以不必去想,把心思用在現實的人生上。它教人安於人生的有限。超脫論之安死則出於一種豁達的態度:人與自然本是一體,出於自然,又歸於自然,無所謂生死。它教人看破人生的有限,把小我化入宇宙的大我,達於無限。所以,超脫論安死而不樂生,對人生持一種淡泊無為的立場。
(三)神秘主義的不朽論。從柏拉圖到基督教,都主張靈魂不死。這種觀念的形成和傳播,除了認識論上和社會關係上的原因外,不能不說還有情感上的原因,即試圖在幻想中排除死亡的困擾,滿足不死的願望。這一派人往往把肉體看作靈魂的牢獄,把死亡看作靈魂擺脫肉體牢獄而回歸永生,於是,死亡不足懼怕反而值得歡迎了。
(四)犬儒主義的宿命論。以古希臘的犬儒學派(昔尼克派)和羅馬斯多葛派表現得最為典型,提倡順從命運。“願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人,命運拖著走。”(塞涅卡)人死猶如果子熟落,應當謝謝生出你的那棵樹;又如演員演完一出戲,應當心平氣和地退出舞台。(奧勒留)
(五)悲觀主義的寂滅論。佛教認為,人生即苦難,苦難的根源是欲望,即生命欲望(生了就不想死)、占有欲望(得了就不想失)。脫離苦海的唯一途徑是滅絕欲望,進入涅槃境界。“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雜阿含經》卷十八)叔本華也以生命意誌為苦惱之源,而提倡滅絕生命意誌,顯然受到佛教的影響。
一般來說,種種死亡觀都主張接受死亡,但理由各不相同:或作為一個無須多加考慮的事實來接受(入世論),或作為對自然的複歸來接受(超脫論),或作為靈魂升天來接受(不朽論),或作為命運來接受(宿命論),或作為脫離人生苦海來接受(寂滅論)。就對人生的態度來說,入世論肯定人生,主張生命的價值即在其自身,不受死亡的影響,樂觀色彩最濃。超脫論齊生死,把生命與死亡等量齊觀,達觀中蘊含悲觀。不朽論鼓吹靈魂不死,實則否定人生,是一種虛假的樂觀主義。宿命論、寂滅論都否定人生,悲觀色彩最濃。
從哲學上解決死亡問題,關鍵是尋求有限與無限、小我與大我的某種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儒家從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莊子從個人與自然的統一中,西方基督教從個人與上帝的統一中,都發現了不同意義上的個人之不朽,即個體生命在死後的某種延續。佛教有輪回之說,但佛教的本意卻在斷輪回,永遠擺脫生命的苦難,它是承認並且向往絕對的虛無的。佛教是一種徹底的悲觀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