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現象(1 / 3)

10

我們的心靈上都罩著各式濾色鏡,隻允許某些種類的光線透出,遮住了另一些種類的光線。於是,連自己也無法看清自己內心的複雜的豐富的色彩。一切都合理化了,也貧乏化了。然後,濾色鏡又對經過它過濾的即被它批準的心靈品質下判斷,用道德上的自豪感來平息我們的不安。

11

當你做一件事,完全預料到它的壞結果之時,或者完全預料不到它的壞結果之時,壞結果發生了,你不會內疚。因為在前者,你可以承擔責任,在後者,你可以推卸責任。

內疚發生在對壞結果有所預感但又希望避免的情形下,那時候,你既不能承擔責任,因為你本來是想要避免的,又不能推卸責任,因為你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存心傷害一個人,或一個完全正當的行為無意中傷害一個人,都不會內疚。隻有一個本身可非議的行為無意中傷害一個人,才會內疚。

12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給某人一筆惠贈,開始時他會驚訝,漸漸地,他習慣了,視為當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惠贈的數目,他會怎麼樣呢?他會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向某人敲一筆竹杠,開始時他會氣憤,漸漸地,他也習慣了,視為當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勒索的數目,他會怎麼樣呢?他會感激你。

這個例子說明了人類感激和怨恨的全部心理學。

13

早年受挫的小願望是怎樣地困擾著我們嗬。一位著作等身的大作家,也許會念念不忘要在拒絕刊登他的處女作的某個小刊物上發篇東西。一個享盡山珍海味的大富翁,也許會把貧困的童年時代求而不得的某種小點心視為最美味的食品。

14

文明之對於不同的人,往往進入其不同的心理層次。進入意識層次,隻是學問;進入無意識層次,才是教養。

15

有兩種人最不會陷入瑣屑的煩惱,最能夠看輕外在的得失。他們似是兩個極端:自信者和厭世者。前者知道自己的價值,後者知道世界的無價值。

16

世上許多事,隻要肯動手做,就並不難。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人皆有懶惰之心,因為怕麻煩而不去開這個頭,久而久之,便真覺得事情太難而自己太無能了。於是,以懶惰開始,以怯懦告終,懶漢終於變成了弱者。

17

意識形態和人生智慧是兩回事,前者屬於頭腦,後者屬於心靈。人與人之間能否默契,並不取決於意識形態的認同,而是取決於人生智慧的相通。

一個人的道德素質也是更多地取決於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所以,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集團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社會愈文明,意識形態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愈真實自然。

18

一本淺薄的書,往往隻要翻幾頁就可以察知它的淺薄。一本深刻的書,卻多半要在仔細讀完了以後才能領會它的深刻。

10

我們的心靈上都罩著各式濾色鏡,隻允許某些種類的光線透出,遮住了另一些種類的光線。於是,連自己也無法看清自己內心的複雜的豐富的色彩。一切都合理化了,也貧乏化了。然後,濾色鏡又對經過它過濾的即被它批準的心靈品質下判斷,用道德上的自豪感來平息我們的不安。

11

當你做一件事,完全預料到它的壞結果之時,或者完全預料不到它的壞結果之時,壞結果發生了,你不會內疚。因為在前者,你可以承擔責任,在後者,你可以推卸責任。

內疚發生在對壞結果有所預感但又希望避免的情形下,那時候,你既不能承擔責任,因為你本來是想要避免的,又不能推卸責任,因為你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存心傷害一個人,或一個完全正當的行為無意中傷害一個人,都不會內疚。隻有一個本身可非議的行為無意中傷害一個人,才會內疚。

12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給某人一筆惠贈,開始時他會驚訝,漸漸地,他習慣了,視為當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惠贈的數目,他會怎麼樣呢?他會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向某人敲一筆竹杠,開始時他會氣憤,漸漸地,他也習慣了,視為當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勒索的數目,他會怎麼樣呢?他會感激你。

這個例子說明了人類感激和怨恨的全部心理學。

13

早年受挫的小願望是怎樣地困擾著我們嗬。一位著作等身的大作家,也許會念念不忘要在拒絕刊登他的處女作的某個小刊物上發篇東西。一個享盡山珍海味的大富翁,也許會把貧困的童年時代求而不得的某種小點心視為最美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