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好的作者在寫作上一定是自私的,他決不肯僅僅付出,他要求每一次付出同時也是收獲。人們看見他把一個句子、一本書給予這個世界,但這隻是表麵現象,實際上他是往自己的精神倉庫裏又放進了一些可靠的財富。

這就給了我一個標準,凡是我不屑於放進自己的精神倉庫裏去的東西,我就堅決不寫,不管它們能給我換來怎樣的外在利益。

13

一個作品如果對於作者自己沒有精神上的價值,它就對任何一個讀者都不可能具有這種價值。自救是任何一種方式的救世的前提,如果沒有自救的覺悟,救世的雄心就隻能是虛榮心、功名心和野心。中國知識分子曆來熱衷於做君王或民眾的導師,實際上往往隻是做了君王的臣僚和民眾的優伶,部分的原因也許在這裏。

14

寫作本來是最自由的行為,如果你自己不想寫,世上沒有人能夠強迫你非寫不可。對於為什麼要寫作這個問題,最讓我滿意的回答是:因為我喜歡。或者: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想寫。

15

我所說的獨立的讀者,是指那些不受媒體和輿論左右的人,他們隻用自己的頭腦和心來閱讀,我的作品從來僅僅是訴諸他們的,我也僅僅看重他們的反應。

16

我寫作時會翻開別人的文字,有時是為了獲得一種啟發,有時是為了獲得一種自信。

17

對於表達的晦澀和明白不可一概而論。有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那樣的因為內容過於艱深而造成的晦澀,也有因為作者自己似懂非懂、思維混亂而造成的所謂晦澀。同樣,有蒙田、叔本華那樣的既富有洞見、又顯示了非凡語言技巧的明白,也有內容蒼白、讓人一眼望見其淺薄的所謂明白。我相信,一個誠實的哲學家,無論思想多麼深刻複雜,總是願意在不損害表達準確的前提下力求明白的,決不會把晦澀本身作為一種價值來追求和誇耀。

18

衡量任何精神作品,第一標準是看它的精神內涵,包括深度、廣度、創新等,而不是看它是否容易被讀懂。精神內涵差,不管容易不容易懂都不好。精神內涵好,在不損害這內涵的前提下,我認為容易懂比不容易懂要好。形式往往給人以錯覺,譬如說,有的作品的確非常難懂,可是你一旦讀懂了,會發現它其實什麼也沒有說,有的作品看似好懂,可是你讀進去了,會發現其實離讀懂它還遠得很。

19

從前的譯家潛心於翻譯某一個作家的作品,往往是出於真正的喜愛乃至偏愛,以至於終生玩味之,不但領會其神韻,而且浸染其語言風格,所以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漢語的對應物。這樣的譯著成功地把世界名著轉換成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於是能夠融入我們的文化進程,世代流傳下去。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這樣的譯家是越來越稀少了。

12

好的作者在寫作上一定是自私的,他決不肯僅僅付出,他要求每一次付出同時也是收獲。人們看見他把一個句子、一本書給予這個世界,但這隻是表麵現象,實際上他是往自己的精神倉庫裏又放進了一些可靠的財富。

這就給了我一個標準,凡是我不屑於放進自己的精神倉庫裏去的東西,我就堅決不寫,不管它們能給我換來怎樣的外在利益。

13

一個作品如果對於作者自己沒有精神上的價值,它就對任何一個讀者都不可能具有這種價值。自救是任何一種方式的救世的前提,如果沒有自救的覺悟,救世的雄心就隻能是虛榮心、功名心和野心。中國知識分子曆來熱衷於做君王或民眾的導師,實際上往往隻是做了君王的臣僚和民眾的優伶,部分的原因也許在這裏。

14

寫作本來是最自由的行為,如果你自己不想寫,世上沒有人能夠強迫你非寫不可。對於為什麼要寫作這個問題,最讓我滿意的回答是:因為我喜歡。或者: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想寫。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