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人類無法克服的困境:死亡也是小說探索的主題之一。小說借看護老吳之口說:“別打擾他們,讓他們逐漸進入一種安靜的彌留狀態,就是仁慈和人道。”(“他們”就是指瀕臨死亡的人。)並指出醫生的誤區,“他們把死亡當成失敗,覺得高科技怎麼不靈呢?他們不甘心。他們要搏。”指出一種平靜麵對死亡,接受死亡,並讓死者有尊嚴地死亡的道理。“所有的折騰都是泡沫,除了讓死亡變得更長和更難以忍受之外,沒有效力。”死亡是寧靜和安詳的,也是需要重視的。把生死看成尋常事,不論是死者還是死者身邊的人,都能不悲觀不害怕,不怨天尤人,平靜優雅地對待死亡。要承認這個事實,生命是有長度的,總有一天會熄滅了生命之火。以此反觀人生會有更多睿智和通達,會將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更合理更有意義,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應聲蟲,不讓自己為金錢名利所困,而是主動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所以作者安排那個一輩子做丈夫附庸、聽從丈夫安排的安疆老人有了一個非常溫情簡直可以稱之為浪漫的死亡,癌症小組全體成員陪在她的身邊,走完最後一程,並發出感慨:“什麼是幸福呢?在珍愛你懂得你的親人中間,遠行,這就是所有幸福中最永恒的一種。”也正如小說扉頁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伍新春的一段評語:“生老病死是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必須發展階段;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是偶然的,而死是必然的;生是大同小異的,而死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禮讚生而回避死,事實上,隻有深刻地認識死和坦然地麵對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的價值,活出生的意義。”57
關於醫患矛盾的揭露也是本書中的一個亮點。“誰家裏要是攤上個癌症病人,那算是親手挖了個無底洞,金山銀山,也架不住一日一日地漏。”嶽評的女兒光檢查費就花了十幾萬,每天早上抽滿滿五大管子血。“就不能省著點用嗎?連地下水都要節約呢,這是什麼?是血!”而手術切開後發現是癌醫生就不管了,說是姑息對症。沒法兒治了,幹脆就放棄了。應春草更是說得一針見血:“他們用你的錢,從來不算計,大把大把地花,你還不能問個為什麼!”“給你一遝子化驗單全是外國字,那是用了你的血,用了你的錢,用了你的工夫查出的你的身體的秘密,可是沒有人給你講一講。”“給大夫送禮,你敢不送?小命在人家手裏捏著呢!”“看病用得了那麼多錢嗎?那是乘人之危喝人血吃人肉的勾當。”花嵐講述自己正在診斷時遇到醫學院學生實習,這個上來捏一把,那個上來捏一把,把她的乳房當作了實驗品。“醫生對病人缺乏起碼的尊重和感激。”雖然那些醫生靠病人養活,從病人那裏練手藝、長經驗、發論文、提職稱、買房買車,但是“醫生中有幾個明白這個道理?”幾乎是一篇言辭尖峭的討伐醫生、醫院的檄文。
與她所寫作的《紅處方》《拯救乳房》《預約死亡》等作品一樣,《女心理師》體現了作家高度自律的社會責任感,她關注的是時代病症和人們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會遭遇的挫折打擊。現實中的人們麵對各種困境,背叛與謊言,嫉妒與打壓,死亡和疾病,失業下崗,吃穿住用,坑蒙拐騙,金錢情感等等,所以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有些人能用時間、自我開解或其他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但也有很多人需要幫助。如同作家在小說中反複提到的一樣,前來心理谘詢的人大多“走了那麼遠的路,挨了那麼久的煎熬,思考了很久,猶豫了很久。”“他在這個世界數以億萬計的人當中選中了你,把一個千瘡百孔的情緒漏鬥交給了你,也把某種冥冥中的信任和巨大的榮譽擺在了你麵前。”所以責任是沉重的,對心理師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伸出你的手幫助他,需要力量和機敏,需要淵博和仁慈,還需要很多東西,比如健全的心智和溫暖的手。”因為心靈的關懷是最本質的關懷,心靈的傷往往看不見流血和傷口,卻能摧毀一個人的意誌和信念,使其崩潰。心理師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托起一個又一個生命,用愛去撫慰那些創傷。作者寫這樣一部作品,其實也是基於這樣一個目的。在中國人的思緒習慣裏,心理師是個陌生的名詞,大多數人不習慣花錢請人解決心理問題。畢淑敏所選擇這個題材就顯得十分重要,她有心理師實踐經驗,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對她來說不言而喻,否則她不會在當了二十年的內科醫生後走上這條艱辛的道路,並讀到博士畢業,然後用一支作家的筆將這些感受細膩表達出來。
小說以女心理師賀頓與訪談對象的對話展開敘述,巧妙將各色人等的故事和人生困境展示出來。問題小孩周團團,被女伴拋棄的同性戀桑珊,李芝明的市長丈夫居然在花街柳巷出沒,把一個藝名紅襪子的妓女引為紅顏知己,並商量貪巨款後出國,在趕赴情人的幽會中出車禍死了。在對這些社會問題或心理問題進行剖解時,作家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賀頓是作家著力塑造的一個女性形象,從柴絳香到後來的心理師賀頓,她有一個痛苦的涅磐過程。這也是作家所認為的一個優秀心理師所必然經曆的生命成長過程。一個能替他人分擔痛苦與歡樂能夠幫助他人成長的人必定自己曾經曆過水與火的苦難洗禮。賀頓父親早亡,母親靠賣身喂飽自己和女兒,而繼父在她十二歲時用殘忍的方式淩辱了她,致使她患上了半身溫暖半身冰冷的怪病,並對性行為極端冷淡。當她離開鄉村時一無所有,她必須靠自己奮鬥才能獲取她夢想中的一切。賀頓剛從農村出來時,曾在臨終關懷敬老院呆過,也正是在那裏,她被賀奶奶的女兒挑中,去照顧賀奶奶,這一段人生際遇是她人生裏的轉折。鄉下女孩柴降香從衰弱之極的賀奶奶那裏學到了生活方式、處世方式,有了自己對未來的理想,賀奶奶告訴她:“一輩子是很長很長的時光,隻要努力,萬事皆有可能。”賀奶奶親自給她擬定書目,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曆史哲學社會心理無所不包。她還要求降香練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因為“說話是一門本事。”她告訴降香如何對待命運,將那些滲透了一位老人人生體驗的睿智指導毫無保留地攤開在女孩子麵前,她說:“你的命,還隻是一個標題。你不要和命運對著幹,命運是殘酷和強大的。你可以順著命運大致的方向漂流。就像艄公坐著羊皮筏子,順著河道的主流,斜著向前。你會發現自己還有一點小小的力量,可以用手左右船頭的方向,偏偏自己的脖子,決定是看河左岸還是河右岸。記著,孩子,你隻有這麼一點空間和餘地,你要鍛煉你的手,這樣在有可能劃水的時候,才會有一點力量。你要鍛煉你的眼力,這樣在看風景的時候,才能遠一點。”正是在這樣一個能工巧匠的雕琢下,鄉下女孩柴降香才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成長為後來的心理師賀頓。賀奶奶去世後,賀頓曾去應聘售樓小姐,考試第一,卻因相貌不佳被刷了下來。為了生存,她還做過坑蒙拐騙的化妝品推銷員,為將含有毒鉛汞的美白膏推銷給他人,不惜將自己的臉抹成一半白一半黑。當她受到禿頂男人的性侵襲時,她把自己哭的權利都剝奪了,因為“她是不配流淚的……沒有紙巾,那需要錢。沒有時間靠在街頭的電線杆上,因為她要去掙錢。”“街頭是一個好地方,有看不完的風景和發生無數故事的可能性。但是,你首先要在城市有一張床和一個基本被撐起來的胃。”賀頓在街頭偶遇夢非夢心理所,為其高昂的收費所震驚,也敏銳抓住了自己未來的努力方向。她有一股子為事業拚殺的狠勁兒,為了交錢上培訓班,她主動把自己送給那個企圖強奸她的半禿男人。為了考試過關可以非常勤奮地讀書學習,終於順利拿到心理師證書。
命運讓她走進地獄,她卻從那裏到了天堂。在這個人物身上寄寓著作家的很多人格理想,比如作家在自序中寫道:“我喜歡用幹淨的手段,抵達一個光明的理想。一個人活著,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讓別人因為你的存在幸福多一些。”小說結尾處賀頓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她找到了自己的心理症結並勇敢地克服了它,她斬斷與錢開逸的婚外戀情,為的是讓自己有一顆專注的心對待事業。她向心理學權威姬銘驄發出尺蚓降龍的挑戰。畢淑敏說:“我珍愛生命,不單珍愛自己的生命,也珍愛他人的生命。人是多麼神奇的生物,我們理應讓他更美麗。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處,越相信它會有出口。在關係的寒冷中尋找和煦,在殘酷中爭取柔和。如果不超拔於瑣碎之上,文學就喪失了照耀的力量。”58從這個意義上說,賀頓和畢淑敏在精神是相通的,她們持有共同的價值觀,心理學和文學也是一致的,他們追求同樣的結果,那就是用語言撫慰人類的靈魂,修複傷害造成的惡果,用愛照耀人類的靈魂,讓人性更美好,讓生活更美好。它們是小說的骨架,也是畢淑敏幾乎所有作品中孜孜以求的品格。
在賀頓的生命成長曆程中,她曾是卑賤的、屈辱的、備受欺淩的。缺衣少食,缺乏親人關愛並飽受欺淩的童年少年,在城市打拚過程中遭遇的鄙薄白眼和剝奪,使她身患心理重疾。但是她又是堅韌的,她沒有破罐子破摔,而是不斷地奮起反抗,終於明確了自己人生奮鬥方向,並為這個方向開始了不懈的努力。在探索自己的心理疾患時,她勇於直麵真相,對善和悔都恢複了極度的敏感,最終得到拯救與逍遙。正如作家所寫:“每個人對於自己最大的才能和最高的力量,常常懵懵懂懂並不認識。隻有大危難,大責任,大變故,才能讓你看到你身體裏到底蘊含了多少礦藏。賀頓醒來了。從此,在這個邪惡俯拾皆是的世界上,她要用自己的努力,讓它變得比沒有自己活過的時候,要潔淨一點,溫暖一點,光明一點。每一個生命,都有可能成為另外一個生命的天使。生命如一匹白練,她已擁有過傷痕,她還想得到更多的顏色。”她的人生態度決定了她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