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跨文化寫作 後 記(2 / 3)

34茹誌鵑,《我寫百合花的經過》,《青春》1980年第11期。

35宗璞(1928- ),原名馮鍾璞,北京人,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係,同年開始發表作品。1960年調至《世界文學》編輯部,1962年中斷寫作,新時期重返文壇後發表了係列知識分子題材小說,如《弦上的夢》《三生石》《我是誰》等。

36 毛澤東於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國務會議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繼後,中宣部部長陸定一於5月26日向文藝界科學界詳細講述內容與要求,得到文藝工作者熱烈響應。但是隨著1957年反右鬥爭展開,文學創作重歸蕭條。到1957年10月反右結束,全國共劃右派55萬人。

37陳素琰,《女性的潛隱與實現——五、六十年代兩岸女作家》,《台港文學選刊》1994年第11期。

38 李銀河,《女權主義圍繞性別氣質問題的論爭》,載《中國女性文化》第二輯,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第16頁。

39 戴錦華,《猶在鏡中》,知識出版社1999年,第179頁。

40原名孫桂珍,1951年生於天津,1969年下鄉河北,1971年調入鐵道兵邯鄲工廠。1982年調入河北省廊坊地區文聯。1984年考入魯迅文學院,後又入北京大學作家班。1987年出版詩集《愛的火焰》、《愛的方式》。1988年在《天津文學》編輯部,出版詩集《獨身女人的臥室》。1999年出版詩集《伊蕾愛情詩》。

41翟永明1955年生於四川,1980年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詩集有《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翟永明詩集》、《黑夜裏的素歌》和《稱之為一切》,隨筆集《紙上建築》等。

42翟永明,《黑夜的意識》,《詩歌報》,1986年11月15日。

43唐亞平1962年生於四川通江,1979年考入四川大學哲學係就讀,1983年在鐵道部第五工程局黨校任教,同年開始發表詩作。1984年調入貴州電視台當記者。出版詩集《蠻荒月亮》、《月亮的表情》、《黑色沙漠》等。

44戴厚英(1938-1996)安徽潁上人,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人啊,人!》、《詩人之死》、《空中的足音》、《流淚的淮河》、《懸空的十字路口》等,《性格·命運——我的故事》等。

45戴厚英,《〈人啊,人〉後記》,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第353頁。

46魯樞元,《精神與生態係統》,《猞猁言說:關於文學、精神、生態的思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267頁。

47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7月,第121頁。

48 馮·貝塔朗菲,《人的係統論》,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19頁。

49 諶容1936生於湖北武漢,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九十年代出版《人到老年》《死河》繼續關注老年問題和生態問題。《人到中年》1980年發表於《收獲》,1982年拍成電影,由潘虹、達式常主演,獲第三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第六屆百花最佳故事片。

50 樂鑠,《遲到的潮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頁。

51諶容,《奔向未來》,《文藝報》1981年,1月5日。

52張潔1937年生於北京,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先後出版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和《方舟》、中短篇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散文集《在那綠草地上》等。《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無字》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53 梅多思等,《增長的極限》,於樹生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62、12頁。

54 轉引自王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71頁。

55畢淑敏1952年生於新疆,在西藏阿裏高原當兵十一年,從事醫學工作二十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心理學家。

56畢淑敏,《代後記:女兒,你是在織布嗎?》,《紅處方》漓江出版社2008年5月,第394頁。

57畢淑敏,《拯救乳房》,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6月。

58畢淑敏,自序,《女心理師》,重慶出版社,2007年4月,第3頁。

59賀桂梅、付北玲,《伊甸之光——徐小斌訪談錄》,《徐小斌作品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

60荒林,《為婦女獲得形式的寫作》,《湛江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

61鐵凝1957年生於北京,曾到河北農村插隊,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有小說集《夜路》、《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哦,香雪》、《麥秸垛》,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草戒指》,長篇小說《玫瑰門》、《大浴女》、《無雨之城》《笨花》等。

62徐坤1965年生於遼寧沈陽,遼寧大學中文係畢業,文學碩士,1993年開始創作,有小說集《先鋒》、《女媧》、《遊行》等。

63方方原名汪芳,1955年生於南京。1957年隨父母遷至武漢。1974年高中畢業,做了四年裝卸工。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到湖北電視台任編輯,1989年調作協湖北分會從事專業創作。曾任《今日名流》雜誌總編輯。出版作品集有《大篷車上》、《十八歲進行曲》、《江那一岸》、《一唱三歎》、《行雲流水》等。1987年發表《風景》(《當代作家》1989年3期),獲1987—198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被批評界認為“拉開‘新寫實主義’序幕”。此後發表的《祖父在父親心中》、《行雲流水》、《桃花燦爛》、《烏泥湖年譜》、《春天來到曇華林》等。

64 方方,《〈水隨天去〉之附記》,《樹樹皆秋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3頁。

65 方方,《我眼中的風景》,《小說選刊》,1988年第5期。

66方方,《僅談七哥》,《中篇小說選刊》,1988年第5期。

67方方,《〈黑洞〉信口談》,《中篇小說選刊》,1989年第1期。

68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268頁。

69王安憶1954年生於江蘇南京,後隨母遷居上海。1969年初中畢業後第二年到淮北農村插隊,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78年調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自伴隨《雨,沙沙沙》登上文壇,從《本次列車站點》到《流逝》,到《小鮑莊》,到《小城之戀》、《叔叔的故事》、《紀實與虛構》,這些力作代表著王安憶創作經曆的一個個支點,也使她成為中國文壇的一枝紅杏。

70彭軍燕《她世紀:我“作”故我在》,見於《新周刊》2002年12期。

71孟悅、戴錦華《浮出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10頁。

72遲子建1964年出生於中國的北極村漠河,1984年畢業於大興安嶺師範學校,1987年入北京師範大學與魯迅文學院聯辦的研究生班學習,現為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鍾響徹黃昏》、《偽滿洲國》、《越過雲層的晴朗》;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清水洗塵》、《逝川》、《白銀那》、《朋友們來看雪吧》、《霧月牛欄》、《踏著月光的行板》,及散文隨筆集《傷懷之美》、《聽時光飛舞》、《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三獲魯迅文學獎,並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

73吳義勤,《遲子建論》,《彼岸的誘惑》,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