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按你的視角換一種說法吧。你們上演的是《野豬林》。”方維鑒說,“李少春和袁世海主演的京劇《野豬林》你看過?”

“沒有。”休想讓我被你牽著鼻子走!

“我在成都看過戲曲片。精彩極了。林衝在押解去滄州路上的那個重點唱段,文采斐然,聲情並茂,極其悲愴動人。那段唱詞據說是田漢寫的。要不要我哼給你聽聽?”

“算了吧,就你那鴨公喉嚨……”我實在不願他糾纏不休,耽誤我看信的時間。

“好,那我就講故事。”

“故事也不必講。戲曲片我沒看過,小說我沒讀過?”

這家夥在眾人麵前總是把嘴巴閉得嚴嚴的,十天半月不放一個屁。此刻竟不管我耐煩不耐煩,愛聽不愛聽,他自顧自地喋喋不休,竟然煞有介事地給我講起故事來:

“……當林衝被兩個公人(差役)押解到野豬林,用花言巧語麻痹他,同時用繩索把他綁到樹上,舉起水火棍,正要結果他的性命的時候,猛聽一聲大吼,花和尚魯智深跳將出來,林衝才幸免一死……今天的《野豬林》,林衝就是你青崖,那魯智深就是羅綺紋。在京劇《野豬林》中,美麗而柔弱的林娘子沒能在野豬林露麵,而今本的《野豬林》,剛烈的柳風則勇敢地奔赴前台來了。一向溫和的羅綺紋一下變得那麼潑辣,一向沉穩的柳風一下變得那麼激烈。快哉,俠女——怎一個‘情’字了得啊!你青崖不能說沒有福氣。”

方維鑒憤世嫉俗而深知禍從口出,為了全身遠禍,總以結結巴巴拙於言辭的麵目示人;實則搖唇鼓舌,滔滔不絕,是一個伶牙俐齒、喋喋不休,比我的廢話還多的家夥。看來,今天,不借我這壺酒,消除他自己長期積鬱在心中的塊壘,是不會閉嘴滾蛋的了。那就讓他說個痛快吧!而我則故作一個“局外人”,對他的話最好是不作任何反應,不肯定,也不否定,更用不著辯解。不過我感到這家夥對事理的推測不無道理,用《野豬林》的故事來作類比,似乎也還有點兒意思。

“我有一個疑問……”沉吟一陣,他用探詢的目光盯住我,“那封信,如果不是寫給羅綺紋的,那信的內容,她羅綺紋何以那麼熟悉?”

“你問我,我問誰去?”

“這麼說,她們還沒來見你?”

“媽喲,散會後你小子腳跟腳就來到了這裏,誰有機會來見我?”我笑罵他。

“說得也是。”他點點頭,懶懶地站起來,“看來我這個閑人是該給‘當事人’讓出時間空間了。”剛要跨出門外卻又回頭對我說,“我倒忘了我來此的目的是想再次給你提個醒兒。去年西山之遊我的忠告還記得嗎?對你我這樣的人來說,最好是收斂,收斂,再收斂,‘韜光養晦’是必要的‘安全閥’。這一年來你很少在班上露麵,是非就相對地少了一些,但你並非就真正甘於寂寞。你的《藍色的嘉陵江》演唱了,已讓一些人心中不快;下農村又去搜集民歌,弄出一台什麼‘坐歌台’,更激起常思紅們不滿;你談情說愛,談談說說也就罷了,何必還寫什麼情書?而情書上又寫那麼一些同戀愛無幹的閑話,什麼‘自由’啦,‘人性’啦,‘人道主義’啦,這些當今敏感而犯忌的東西,你以為沒像江白石那樣當眾賣弄就不會犯事,常思紅那黨人是幹什麼吃的,你不知道?你不要隻怨別人無事生非:‘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明智的態度是該多檢點自己的言行。眼看就要畢業分配了,千萬別再出什麼事——這是我對你最後的忠告。”

“那就按你的視角換一種說法吧。你們上演的是《野豬林》。”方維鑒說,“李少春和袁世海主演的京劇《野豬林》你看過?”

“沒有。”休想讓我被你牽著鼻子走!

“我在成都看過戲曲片。精彩極了。林衝在押解去滄州路上的那個重點唱段,文采斐然,聲情並茂,極其悲愴動人。那段唱詞據說是田漢寫的。要不要我哼給你聽聽?”

“算了吧,就你那鴨公喉嚨……”我實在不願他糾纏不休,耽誤我看信的時間。

“好,那我就講故事。”

“故事也不必講。戲曲片我沒看過,小說我沒讀過?”

這家夥在眾人麵前總是把嘴巴閉得嚴嚴的,十天半月不放一個屁。此刻竟不管我耐煩不耐煩,愛聽不愛聽,他自顧自地喋喋不休,竟然煞有介事地給我講起故事來:

“……當林衝被兩個公人(差役)押解到野豬林,用花言巧語麻痹他,同時用繩索把他綁到樹上,舉起水火棍,正要結果他的性命的時候,猛聽一聲大吼,花和尚魯智深跳將出來,林衝才幸免一死……今天的《野豬林》,林衝就是你青崖,那魯智深就是羅綺紋。在京劇《野豬林》中,美麗而柔弱的林娘子沒能在野豬林露麵,而今本的《野豬林》,剛烈的柳風則勇敢地奔赴前台來了。一向溫和的羅綺紋一下變得那麼潑辣,一向沉穩的柳風一下變得那麼激烈。快哉,俠女——怎一個‘情’字了得啊!你青崖不能說沒有福氣。”

方維鑒憤世嫉俗而深知禍從口出,為了全身遠禍,總以結結巴巴拙於言辭的麵目示人;實則搖唇鼓舌,滔滔不絕,是一個伶牙俐齒、喋喋不休,比我的廢話還多的家夥。看來,今天,不借我這壺酒,消除他自己長期積鬱在心中的塊壘,是不會閉嘴滾蛋的了。那就讓他說個痛快吧!而我則故作一個“局外人”,對他的話最好是不作任何反應,不肯定,也不否定,更用不著辯解。不過我感到這家夥對事理的推測不無道理,用《野豬林》的故事來作類比,似乎也還有點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