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使你影響力爆棚的秘訣 第50章 社會懈怠效應:集體做事,必須責任分明
什麼是社會懈怠效應
早在1920年,德國心理學黎格曼進行過一項實驗,專門探討團體行為對個人活動效率的影響。
他要求工人盡力拉繩子,並測量拉力。參加者有時獨自拉,有時以3個或8人為一組拉。結果是:個體平均拉力為63公斤;3人團體總拉力為160公斤,人均為53公斤;8人團體總拉力為248公斤,人均隻有31公斤,隻是單人拉時力量的一半。
黎格曼把這種因為他人在場,個體的行為能力或水平有所下降的現象,叫做"社會懈怠效應"。
另一位心理學家拉塔納和他的同事(1979)對社會懈怠現象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在一項研究中,他讓大學生以歡呼或鼓掌的方式盡可能地製造噪音,每個人分別在獨自、2人、4人或6人一組的情況下做。結果每個人所製造的噪音隨團體人數的增加而下降。
人際交往中的社會懈怠效應
有句俗話叫"人少好吃飯,人多好幹活"。於是有一種觀點認為,一個具有共同利益的群體,一定會為實現這個共同利益而采取集體行動。但心理學家卻發現,現實往往並非如此,在這樣的集體中,許多合乎集體利益的集體行動並沒有發生,相反,倒有許多個人自發的自利行為,導致了對集體不利、甚至非常有害的結果。
美國馬裏蘭大學教授門瑟.奧爾森就發現這樣一個規律:一個集團成員越多,以相同的比例正確地分攤關於集體物品的收益與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小,搭便車的可能性越大,因而離預期中的最優化水平就越遠。而集團規模越大,參與關於開展集體行動進行討價還價的人數越多,從而討價還價的成本會隨著集團規模的擴大而增加。因此,大集團要比小集團更難於為集體利益采取行動。
這是因為,在群體中常常會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吃","人多打瞎亂,雞多不下蛋"的"社會懈怠"情況。
那麼,為什麼人多反而影響工作積極性,出現所謂"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呢?
心理學家認為,出現社會懈怠的原因可能有三個:第一,社會評價的作用。在群體情況下,個體的工作是不記名的,他們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測量的,因為這時測量的結果是整個群體的工作成績,所以,個體在這種情況下就成了可以不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評價意識就必然減弱,使得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減弱了。第二,社會認知的作用。在群體中的個體,也許會認為其他成員可能會偷懶,所以自己也就開始偷懶了,從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第三,社會作用力的作用。在一個群體作業的情況下,每一個成員都是整個群體的一員,與其他成員一起接受外來的影響,那麼,當群體成員增多時,每一個成員所接受的外來影響就會被分散、被減弱,因而,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