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每個人發生這種現象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看來,在團體中確實存在著"社會懈怠"現象。社會懈怠效應明顯減弱了群體的工作效率。為了降低"社會懈怠"現象發生的嚴重程度,國外研究者提出許多增加個體的參與感與責任感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
(1)明確每個成員的責任義務。群體成員之間應有共同的群體行為規範,並且有明確的分工:哪些是個人的責任,哪些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做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在行為上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製約。
(2)使每個成員的付出得到鑒定。如果個人的行為效率可以被鑒別出來,或者是可以對個人行為的貢獻單獨進行測量,則即使與群體一起完成一項工作,也不再會有社會懈怠作用產生。因為他們害怕被別人察覺到自己在"懈怠"。因此,不僅要公布整個群體的工作成績,而且還公布每個成員的工作成績,以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監控的,是可評價的。
(3)使工作任務更重要、更有趣。當一個人的工作被認為沒有多大意義時,他們就有可能偷懶,特別是當他們認為上司不了解他們工作有多難時。而如果工作本身具有挑戰性、號召性,則能夠有效激發人們的興趣和熱情。
(4)幫助群體成員認識他人的工作成績,使他們了解,不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
(5)對那些為群體做出貢獻的人給予獎勵。這一點十分重要。對勤勞者沒有獎勵,等同於對懶惰者沒有懲罰,結果勢必造成人心渙散,力量削弱。獎勤罰懶,會增加個人對群體的責任感,促進個人更加努力地向群體奉獻聰明才智。
(6)不要將一個群體弄得太大,如果是一個大群體,就可以將它分為幾個小規模的群體,使得更多的成員能夠接受到外在影響力的影響。
總之,針對"社會懈怠效應",在集體工作中,應合理地科學地安徘工作,盡量發揮個體的潛能,戒除相互依賴性,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避免"人多瞎胡亂,雞多不下蛋"的社會浪費,尤其要防止給"南郭先生"之類的人物提供"濫竽充數"的機會。
心理妙計
作為管理者,要想使團體中的成員為團體的工作更加賣力,就要盡量把每個人的責任規定明確,這樣才能避免互相依賴,"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