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使你影響力爆棚的秘訣 第51章 群體極化效應:小心群體走極端的傾向(1 / 1)

第二卷:使你影響力爆棚的秘訣 第51章 群體極化效應:小心群體走極端的傾向

什麼是群體極化效應

無論在生活中的現象還是心理學家的實驗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群體的討論使群體原來支持的意見,在討論後變得更加支持;而群體原先反對的意見,在討論後變得更加反對。也就是群體的討論最終使群體的意見變得極端化,群體成員中原已存在的觀點或態度傾向得到加強,從原來的群體平均水平加強到具有支配地位。這種現象被社會心理學稱為"群體極化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群體極化效應

群體極化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我們可以舉一些在很多國家發現的例子:

在經過討論後,溫和的女性主義者會變成強烈的女性主義者;

在經過討論後,法國公民會更質疑美國這個國家及其經濟援助的意圖;

在經過討論後,原本就顯示出種族偏見的白人,對於白人種族主義是否該為非裔美國人在美國所麵對的問題負責,會表現出強烈的負麵反應;

在我國非典期間,各種民間傳言的力量、私下的討論,使人們對疫情產生了超乎實際的恐懼。

其實,就是在我們身邊,也經常會見到群體極化的例子。比如你與朋友剛剛聽了一場演講,雖然你覺得演講不是太壞,但在與別人討論後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覺得該演講幾乎是垃圾。或者本來你認為這場演講不是太好,討論之後,卻覺得這簡直就是最精彩最偉大的演講。

這種情形在生活中最常見不過了。你和你的朋友都不太喜歡這個演講,但是你們的理由都非常微小。可所有的理由彙集在一起,就有足夠的證據讓你覺得你實際上很不喜歡那場演講。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群體成員都極力地將觀念表達得比真實的感受還要極端一點,以引起其他人的關注。這樣一來,如果你得出每個人都不大喜歡某場演講的結論,你就會試圖表達出自己更極端的觀點,讓大家認為你非常機敏。如果這個群體中的每個人都這樣的話,群體觀點極端化將在所難免。

群體極化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叫冒險偏移,另一種叫謹慎偏移。群體極化使一個群體更加謹慎還是更加冒險,取決於全體初始的傾向。如果全體人在一開始傾向於謹慎,那麼結果就是更加謹慎,反之,則更加冒險。

群體討論之所以導致冒險偏移,原因在於:第一,群體的責任擴散。在群體討論和群體決策中,個人的責任得到擴散,個人對其行為的責任意識明顯下降,即使說錯了或決策錯誤,責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個人身上的責任僅是很小的一部分。這就增強了人們決策的膽量,促使人們選擇風險更大的決策。第二,群體內的輿論壓力。在群體當中,個人的行為往往會受到群體輿論評價的影響,如果個人謹慎,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為膽小鬼,出於此種考慮,個體大多會有意無意地偏向冒險。

反過來,謹慎偏移更多地出現在官方決策當中。這是因為:第一,自我保護心態。冒險總是意味著風險,而謹慎可能更為安全,因此多數人出於自我保護,更願意偏向謹慎的決策。第二,決策內容與自己的相關性。如果決策與自己的利益關係密切,一般來講,決策會趨於更加保守;反之,與自己關係不大的事情,人們會更加冒險,因為無論結果怎樣,自己都不會有太大損失。

在談到群體極化現象時,不能不關注一下計算機網絡。在這樣虛擬的空間中,網民通常以群內同質化的特點聚集,而誌同道合的網民群體很容易出現嚴重的群體極化傾向。這種傾向表現為:網民一開始有某些偏向,在網上通過交往後,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有研究顯示,群體極化傾向在網上發生的比例,是現實生活中麵對麵時的兩倍多。

當然,必須指出,極端未必總是壞事。首先,如果沒有群體極化,許多重要的價值至今還不會順利實現,例如公民權運動、廢奴運動和女權運動,都曾一度被視為極端而遭多方打壓。更多的極端主義意味著社會的更加多元化,那些長期被忽視、被壓抑的議題會因此獲得申訴的機會。其次,如果我們能夠鼓勵不同意見團體彼此辯論,我們就會擁有一個百花齊放的社會議題庫,而多數人會在這樣的一個多元化社會裏獲益。在不同團體的辯論中,每個人的立場都會變得和他們原來所想的不一樣,因為他們準確地了解了其他相關公民的看法。

所以,在網絡時代我們應該鼓勵的是,哪怕人們不同意他人的看法,也可以利用傳播科技來讓所有人產生交集,甚至相互學習。

心理妙計

當群體有一種集體願望,想保持一種共同的群體觀的時候,特別容易陷入群體極化的現象,就是在觀點上走極端,因此,在集體中討論事情,需要提防極端化的傾向。同時也要認識到,在集體中,異議的存在也是有其價值的。